为此,由张博副教授、崔勇教授领衔、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个分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分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分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分中心、博鳌超级医院/海南分中心)组成的中国多中心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单臂、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芦可替尼乳膏在中国NSV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皮肤科领域权威杂志《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JAAD,影响因子12.8)。
(一)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年龄≥12岁,确诊为非节段型白癜风,
-排除标准:对JAK抑制剂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样本量:共纳入111例患者,其中男性77例(69.4%),女性34例(30.6%),平均年龄37.8±10.5岁,平均病程12.2±8.0年,57.7%患者病情稳定,42.3%为进展期。
(二)
治疗方案
患者每日两次外用1.5%芦可替尼乳膏于受累皮肤,平均每月使用0.79支(每支100g),治疗周期为24周。治疗期间禁止使用其他外用或系统抗白癜风药物,但允许合并使用保湿剂等辅助护理产品。
(三)
疗效评估指标
-主要终点:24周时F-VASI 75应答率(即面部色素脱失面积较基线减少≥75%的患者比例)。
-次要终点:包括F-VASI 50/90应答率、总体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T-VASI)改善、白癜风可见度量表(VNS)应答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变化等。
-安全性评估: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AE)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及处理情况。
(一)
基线特征
患者基线时面部平均BSA为1.2±0.6%,总体BSA为4.9±2.3%,F-VASI评分1.2±0.5,T-VASI评分4.8±2.3。93.7%的患者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抗白癜风治疗,包括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38.7%)、外用糖皮质激素(27.9%)、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39.6%)等,但多数疗效不佳(表1)。
表1 患者基线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二)
疗效结果
1.面部复色效果显著
-24周时,49.5%(55/111)的患者达到F-VASI75应答,显著高于基线水平。F-VASI评分较基线平均降低0.698±0.516,面部BSA改善率达48.1%(表2)。
-疗效随时间逐渐提升:12周时F-VASI75应答率为24.7%,18周时升至31.3%,显示长期治疗的有效性。
2.全身复色与生活质量改善
-总体T-VASI评分较基线平均降低1.247±1.060,13.6%的患者达到T-VASI50应答。
-VNS应答率(即他人观察到的色素脱失明显减轻或不可见)在24周时达65.1%(69/106),表明患者外观改善获得社会认可。
-DLQI评分从基线6.2±5.08降至24周的4.7±4.57,生活质量显著提升(P<0.0001)。
表2 主要疗效终点数据
(三)
安全性与耐受性
治疗期间,多数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主要表现为局部应用反应:
-常见AE:涂抹部位瘙痒(33.3%)、
-全身AE:
-严重AE:未观察到系统性感染、肝肾功能异常或血栓事件,表明芦可替尼乳膏安全性良好。
(一)
疗效分析:面部优势与长期获益
本研究显示,芦可替尼乳膏对中国NSV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面部复色方面表现突出。24周时近半数患者达到F-VASI75应答,这一结果与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如TRuE-V1/V2研究)中白种人患者的数据(F-VASI75应答率50.6%~53.8%)相当,提示其疗效不存在显著种族差异。面部作为白癜风治疗的重点部位,其高复色率可能与面部皮肤黑素细胞密度较高、药物渗透性较好有关。
此外,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升,提示需坚持至少24周的足疗程治疗以获得最佳效果。对于传统治疗抵抗的患者(如既往接受过光疗或外用药物者),芦可替尼乳膏仍能发挥作用,为临床难治性病例提供了新选择。
(二)
安全性:局部反应为主,整体耐受性良好
本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涂抹部位瘙痒和痤疮,与JAK抑制剂的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痤疮发生率较高(31.5%),可能与JAK通路抑制影响皮脂腺功能有关,但多为轻度,无需停药。与系统用JAK抑制剂相比,外用制剂避免了全身性免疫抑制风险,未观察到严重感染或代谢异常,安全性优势显著。
(三)
临床应用建议
-适用人群:适用于≥12岁、病情稳定或进展期的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尤其推荐用于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皮损,以及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
-使用方法:每日两次均匀涂抹于患处,轻柔按摩至完全吸收,治疗周期至少24周。对于面部皮损面积较大者(F-VASI≥2),可考虑联合窄谱UVB光疗以增强疗效。
-监测与管理:治疗前需评估患者过敏史、感染风险,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观察复色情况及不良事件,痤疮患者可联合外用抗生素或
(四)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为单中心、非对照研究,缺乏安慰剂组数据,可能存在偏倚。未来需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验证疗效,并探索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策略(如光疗、口服抗氧化剂等)。此外,长期安全性数据(如≥1年)仍需积累,以评估潜在的远期风险。
芦可替尼乳膏作为首个JAK抑制剂外用制剂,为中国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其显著的面部复色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填补了传统治疗的空白,尤其适用于暴露部位皮损和难治性病例。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芦可替尼乳膏有望成为NSV治疗的一线选择,为患者带来复色希望。
审稿专家:崔勇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