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红毯秀」张博副教授、崔勇教授团队新研究:芦可替尼乳膏为中国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带来新希望
2025-06-06

图片


编者按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主要特征是皮肤色素脱失,严重影响患者外貌和心理健康。其中,非节段型白癜风(NSV)最为常见(占70%~80%),表现为对称性色素脱失斑,可累及全身皮肤和黏膜。传统疗法如外用糖皮质激素和光疗疗效有限,尤其对面部、肢端等难治部位效果不佳,患者常面临选择少、复色率低的困境。


芦可替尼(ruxolitinib)是一种选择性JAK1/JAK2抑制剂,通过抑制Janus激酶信号通路调控免疫反应,促进黑素细胞增殖和分化。2022年,其1.5%浓度乳膏剂型先后获得美国FDA和欧盟EMA批准,用于治疗≥12岁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JAK抑制剂类白癜风治疗药物。然而,该药在亚洲人群,特别是中国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尚不充分。


为此,由张博副教授崔勇教授领衔、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个分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分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分中心、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苏州分中心、博鳌超级医院/海南分中心)组成的中国多中心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单中心、单臂、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旨在评估芦可替尼乳膏在中国NSV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皮肤科领域权威杂志《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JAAD,影响因子12.8)。






图片


张博  副教授

德国海德堡大学 MD PHD

  • 安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海南博鳌超级医院副院长、皮肤医学中心 主任

  • 苏州大学附属四附院 副教授 

  • 皮肤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分中心 主任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肿瘤学组  委员




图片


崔勇  教授  

主任医师

  • 中日医院副院长(主持行政工作),皮肤科主任

  • 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 国家皮肤病与性传播疾病质控中心(筹)联合主任

  • 国家规划系列教材《皮肤病学》(第十轮)主编

  •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年龄≥12岁,确诊为非节段型白癜风,皮损累及体表面积(BSA)≤10%,面部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F-VASI)≥0.5(范围0~3,评分越高表示色素脱失面积越大)。

-排除标准:对JAK抑制剂过敏、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或哺乳期女性、活动性感染或恶性肿瘤患者。


-样本量:共纳入111例患者,其中男性77例(69.4%),女性34例(30.6%),平均年龄37.8±10.5岁,平均病程12.2±8.0年,57.7%患者病情稳定,42.3%为进展期。


(二)

治疗方案




患者每日两次外用1.5%芦可替尼乳膏于受累皮肤,平均每月使用0.79支(每支100g),治疗周期为24周。治疗期间禁止使用其他外用或系统抗白癜风药物,但允许合并使用保湿剂等辅助护理产品。


(三)

疗效评估指标




-主要终点:24周时F-VASI 75应答率(即面部色素脱失面积较基线减少≥75%的患者比例)。


-次要终点:包括F-VASI 50/90应答率、总体白癜风面积评分指数(T-VASI)改善、白癜风可见度量表(VNS)应答率、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变化等。


-安全性评估:记录治疗期间不良事件(AE)的发生频率、严重程度及处理情况。



二、研究结果


(一)

基线特征




患者基线时面部平均BSA为1.2±0.6%,总体BSA为4.9±2.3%,F-VASI评分1.2±0.5,T-VASI评分4.8±2.3。93.7%的患者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种抗白癜风治疗,包括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38.7%)、外用糖皮质激素(27.9%)、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39.6%)等,但多数疗效不佳(表1)。


表1 患者基线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图片


(二)

疗效结果




1.面部复色效果显著

-24周时,49.5%(55/111)的患者达到F-VASI75应答,显著高于基线水平。F-VASI评分较基线平均降低0.698±0.516,面部BSA改善率达48.1%(表2)。


-疗效随时间逐渐提升:12周时F-VASI75应答率为24.7%,18周时升至31.3%,显示长期治疗的有效性。


2.全身复色与生活质量改善

-总体T-VASI评分较基线平均降低1.247±1.060,13.6%的患者达到T-VASI50应答。


-VNS应答率(即他人观察到的色素脱失明显减轻或不可见)在24周时达65.1%(69/106),表明患者外观改善获得社会认可。


-DLQI评分从基线6.2±5.08降至24周的4.7±4.57,生活质量显著提升(P<0.0001)。

表2 主要疗效终点数据

图片



(三)

安全性与耐受性 




治疗期间,多数不良事件为轻至中度,主要表现为局部应用反应:


-常见AE:涂抹部位瘙痒(33.3%)、痤疮(31.5%)、脱屑(18.9%),多发生于治疗初期(前4周),随时间推移逐渐缓解。


-全身AE:上呼吸道感染(22.5%)、头痛(9.9%)等,与药物相关性低,无需特殊处理。


-严重AE:未观察到系统性感染、肝肾功能异常或血栓事件,表明芦可替尼乳膏安全性良好。



三、讨论与临床启示



(一)

疗效分析:面部优势与长期获益




本研究显示,芦可替尼乳膏对中国NSV患者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在面部复色方面表现突出。24周时近半数患者达到F-VASI75应答,这一结果与国际多中心3期临床试验(如TRuE-V1/V2研究)中白种人患者的数据(F-VASI75应答率50.6%~53.8%)相当,提示其疗效不存在显著种族差异。面部作为白癜风治疗的重点部位,其高复色率可能与面部皮肤黑素细胞密度较高、药物渗透性较好有关。


此外,疗效随治疗时间延长而提升,提示需坚持至少24周的足疗程治疗以获得最佳效果。对于传统治疗抵抗的患者(如既往接受过光疗或外用药物者),芦可替尼乳膏仍能发挥作用,为临床难治性病例提供了新选择。


(二)

安全性:局部反应为主,整体耐受性良好




本研究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涂抹部位瘙痒和痤疮,与JAK抑制剂的已知安全性特征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痤疮发生率较高(31.5%),可能与JAK通路抑制影响皮脂腺功能有关,但多为轻度,无需停药。与系统用JAK抑制剂相比,外用制剂避免了全身性免疫抑制风险,未观察到严重感染或代谢异常,安全性优势显著。


(三)

临床应用建议 




-适用人群:适用于≥12岁、病情稳定或进展期的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尤其推荐用于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皮损,以及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患者。


-使用方法:每日两次均匀涂抹于患处,轻柔按摩至完全吸收,治疗周期至少24周。对于面部皮损面积较大者(F-VASI≥2),可考虑联合窄谱UVB光疗以增强疗效。


-监测与管理:治疗前需评估患者过敏史、感染风险,治疗期间定期随访观察复色情况及不良事件,痤疮患者可联合外用抗生素或维A酸类药物处理。


(四)

局限性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为单中心、非对照研究,缺乏安慰剂组数据,可能存在偏倚。未来需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进一步验证疗效,并探索与其他疗法的联合应用策略(如光疗、口服抗氧化剂等)。此外,长期安全性数据(如≥1年)仍需积累,以评估潜在的远期风险。




小结


芦可替尼乳膏作为首个JAK抑制剂外用制剂,为中国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且耐受性良好的治疗选择。其显著的面部复色效果和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填补了传统治疗的空白,尤其适用于暴露部位皮损和难治性病例。随着更多临床数据的积累,芦可替尼乳膏有望成为NSV治疗的一线选择,为患者带来复色希望。




审稿专家:崔勇教授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图片

参考文献
1.Huang H, Sheng Y, Li M, Tang X, Zhang Y, Duan D, Huang H, Zhang J, Li W, Zhu T, Tang H, Yin Y, Xiang L, Zhang X, Zhou Y, Cui Y, Zhang B.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ruxolitinib cream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segmental vitiligo. J Am Acad Dermatol. 2025 Apr 24:S0190-9622(25)00671-1. doi: 10.1016/j.jaad.2025.04.041.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28682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