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生殖道感染学组
01前言
支原体是一类常见的原核细胞微生物,与生殖道感染密切相关。支原体有可能造成尿道炎、子
本共识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订和评价 (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 )方法评价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2]。见表1。
02生殖道支原体概述及其感染流行病学
2.1 生殖道支原体概述 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20世纪50年代,首先从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NGU)患者中培养分离到1种支原体,根据其能分解
UU寄居于人泌尿生殖道,性成熟无症状妇女超过半数在阴道后穹隆或阴道内携带UU,孕妇可更高,其中Up正常携带更明显,男性也有类似现象[4-5]。由于初期关于UU的研究主要以培养检测方法为主,不能区分Up和Uu,既有可能指的是使用不分型方法检出的脲原体属水平支原体总称(即UU),也有可能是使用分型方法检出的Uu,容易造成混淆。为更好地评估研究的临床意义,本共识将不区分Uu或Up的研究检测结果统称为UU,将采用
Mh在有氧及无氧环境中均能生长,生长除需胆固醇外,尚需要精氨酸。液体培养基下呈球形,双球形及丝状体,球形者直径为300~800 μm。目前至少有7个血清型。Mh在健康人群泌尿生殖道有很高的定植率,是泌尿生殖系统的常驻菌群。
Mg于1981年自NGU患者中分离出,能分解葡萄糖,不分解精氨酸与尿素。营养要求高,在一般支原体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大小极不一致,培养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由于分离培养难度大,目前主要靠核酸检测技术进行研究。
2.2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 Mh、Up和Uu的无症状携带很常见,感染者大多数不会患上任何疾病。Uu是比较确定的NGU致病微生物,一般考虑致病发生在Uu高载量时[4-8]。
与UU和Mh不同,Mg在低风险人群检出率较低(0.85%~4.86%)[9-10]。不同人群的阳性率有较大差别,我国近期开展的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Mg流行病学调查显示,Mg阳性率为3.4%[11]。
推荐意见1: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常见种类为Uu、Up、Mh、Mg,Mh、Up和Uu的无症状携带很常见,Mg在低风险人群检出率较低(推荐级别:1B类)。
2.3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
2.3.1 生殖道支原体与阴道菌群异常及病毒感染
对于
Cohen等[17]研究发现,沙眼衣原体、
推荐意见2:Uu、Up、Mh与阴道菌群紊乱及相关感染有关,Mg易与其他STI病原微生物共感染(推荐级别:1A类)。
2.3.2 生殖道支原体与尿道炎 尿道炎可由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引起。尿道炎的诊断属于临床诊断,诊断标准为尿道分泌物的革兰染色显示≥5个白细胞/高倍视野(HPF)。由于在高风险人群中采用5个白细胞/HPF的诊断标准可能出现较高假阴性,目前在高风险人群如STI诊所患者中倾向于使用≥2个白细胞/HPF的诊断标准诊断[19]。
淋病奈瑟菌和沙眼衣原体是临床上重要的尿道炎病原体,Mg也是导致尿道炎的重要致病微生物,临床检测阳性意义较高。NGU是指淋病奈瑟菌以外的其他病原体感染而引起的尿道炎,病因非常复杂,一般认为NGU中30%~50%的病例由沙眼衣原体引起,15%~20%的病例由Mg引起,持续或复发尿道炎40%由Mg引起。Mg常同时感染泌尿道和生殖道,引起一系列症状[20-21]。
一项关于NGU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在362例使用尿道
推荐意见3:有尿道炎症状患者优先检查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及Mg,可以考虑在排除上述病原体之后进行Uu检测,并可参考核酸定量检测(推荐级别:1B类)。
2.3.3 生殖道支原体与子宫颈炎和盆腔炎 对于女性来说,Mg与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一样,都是子宫颈炎的重要致病微生物。Gaydos等[23]对324例就诊于巴尔的摩性传播疾病(STD)门诊的女性进行横断面研究,应用PCR方法检测阴道分泌物拭子和尿液中沙眼衣原体、Mg、淋病奈瑟菌和阴道毛滴虫,发现沙眼衣原体和Mg在总体的检出率为11.1%和19.2%,而在子宫颈炎人群中检出率为15.8%和28.6%,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Mg与子宫颈炎相关。在盆腔炎评价与临床健康(PEACH)研究中,Mg与衣原体和淋病奈瑟菌的流行情况一致,提示其可能是女性生殖道潜在的常见致病原[24]。中国的研究同样显示Mg是盆腔炎的重要病原体[25]。
Uu及Mh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相关,而BV与
推荐意见4:有子宫颈炎及盆腔炎的患者,除检测淋病奈瑟菌及衣原体外,也应检测Mg(推荐级别:1B类)。
2.3.4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与
男性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后,精子的数量、浓度、活性和存活率显著降低。前向运动精子和存活率是精液质量最重要的参数,直接影响精卵结合,各种类型支原体感染会影响精子浓度和前向运动精子比例。
UU感染通过与精子细胞整合来影响精子形态。UU攻击精子细胞,吸附在精子膜并进一步对其进行破坏,使精子从流线型变为“肿胀”,形态异常,尾巴成角度卷曲,一些精子凝集。感染UU后,精子畸形率增加,尖端、大头、双头和无尾等异常形态增加。此外,UU还可刺激身体产生各种炎症介质,损害精子形态。对于少弱精子症合并精液支原体阳性的情况,多项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因果联系,且经过积极的抗生素治疗后,精子各项参数有明确改善,
推荐意见5:UU阳性对精子活动可能有不利影响,对少弱精子症患者可以考虑精液支原体检查。无需对不孕不育症夫妇中无症状精液正常的男性进行支原体筛查(推荐级别:1B类)。
2.3.5 生殖道支原体与
一项关于Mg与早产的荟萃分析显示,Mg与早产密切相关(OR=1.91,95% CI 1.29~2.81),提示应对早产患者开展关于Mg感染的前瞻性研究以进一步评估可能的影响[40]。
推荐意见6:妊娠期及孕前无需检测下生殖道UU、Mh(推荐级别:1B类)。
2.3.6 生殖道支原体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UU阳性患者进行辅助生殖助孕时,精液经过反复清洗,多数文献均使用培养方法,显示UU阳性对妊娠率无明显影响,无需特殊干预[41-45]。男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对辅助生殖助孕的影响尚不明显,相关证据缺乏。
Ricci等[46]研究发现,不孕夫妇生殖器样本中是否存在粪肠球菌和(或)UU和(或)Mh,可预测IVF结局不良,这说明结合患者不孕的原因,评估有无合并其他感染是必要的。
推荐意见7:使用培养方法检测的UU阳性对
03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检测和诊断
3.1 生殖道支原体的检测方法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最初采用培养方法诊断。UU和Mh易在培养基生长,而Mg在人工培养基生长缓慢,无法应用于临床。
支原体培养是目前国内医疗机构进行UU和Mh检测的主要手段,而且主要是使用液体培养基直接检测并同时进行支原体
UU和Mh检测无需常规进行,如果已经进行了支原体培养,发现UU阳性,需要进一步评估临床意义,可考虑UU分型检测。通常Up单一血清型检出常见于临床无症状携带,大多数认为属于正常菌群。目前我国已有UU分型检测的试剂盒在临床推出,普及UU的分型检测,将有效减少UU阳性临床意义的误判,对于规范抗菌药物使用,减少过度治疗有重要意义。
Mg是一种生长极其缓慢的生物体,培养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一般仅用于研究。可使用核酸扩增试验(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NAAT)检测Mg ,通常采用16sRNA保守区设计引物,可以进行DNA或RNA检测。常见方法包括荧光PCR、DNA导流杂交、RNA核酸恒温扩增(SAT)、DNA探针等。男性推荐首段尿液检测,女性推荐首选阴道或子宫颈分泌物检测,尿液次之。肛门拭子检测能提高Mg检测的准确度[48-50]。各种各样的血清学试验缺乏实用性。超高倍显微镜检在临床上只能起到初筛作用,不能明确感染类型,其临床意义有限。
3.2 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诊断 泌尿生殖道检出支原体可能仅仅是不致病的病原携带者或者是常驻菌群,对这些细菌进行广泛检测和随后的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其产生药物耐药性,而且目前抗生素对支原体的耐药已非常普遍[51-52]。因此,目前并不推荐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进行广泛筛查。
对于Mg,推荐主要针对有症状患者进行检测。具体而言,男性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建议检测Mg:(1)出现尿道炎症状。(2)年龄<50岁男性出现急性附睾炎或睾丸炎症状。(3)出现
推荐意见8:无需常规进行Uu、Up、Mh检测,培养方法只能进行属水平的UU检测,推荐首选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分群分型的UU检测;Mg推荐有症状患者及其性伴进行核酸检测,男性推荐首段尿液检测,女性推荐首选阴道或子宫颈分泌物检测(推荐级别:1B类)。
04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由于UU及Mh在泌尿生殖道广泛存在,可能是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开展广泛筛查。过度筛查易导致过度治疗,从而诱发支原体耐药出现。仅在经临床充分评估需要治疗UU及Mh时,才使用抗生素治疗。
由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其对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耐药,故内酰胺类及糖肽类抗生素对支原体无效。 抑制蛋白合成的抗生素对大多数支原体有效。
荟萃分析显示,
Mg有不同情况,其首批临床分离株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敏感。随后很快出现了抗生素耐药性,并伴有治疗失败。构成核糖体肽基转移酶环区的23S rRNA基因结构域V中出现大环内酯抗性相关突变(MRM),导致最低抑菌浓度(MIC)显著升高[56-57]。在1 g阿奇霉素治疗后,体内MRM的选择可能在大约10%~12%[53,58]。UU泌尿生殖道无症状检出率非常高,在存在耐药选择的情况下,不建议在人群广泛开展UU筛查及治疗。
由于Mg耐药广泛,中外各国指南推荐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生素治疗。
如果能够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治疗方案依据检测结果作以下推荐。大环内酯类敏感:口服
如果不能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治疗方案推荐:口服多西环素100 mg,每日2次,共7 d,随后口服莫西沙星400 mg,每日1次,共7 d 。在日本进行的一项关于
感染Mg患者的现任性伴应接受检测,并接受相应治疗。若现任性伴无法接受检测,可以为其提供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无症状Mg感染孕妇,妊娠期检测阳性同时建议药敏试验,阿奇霉素耐药者建议待
推荐意见9:对于UU及Mh的治疗仅在确定评估有必要时进行;对于Mg感染建议开展耐药基因检测;对于大环内酯类敏感的Mg感染建议使用多西环素-阿奇霉素方案;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的Mg感染建议使用多西环素-莫西沙星方案(推荐级别:1A类)。
利益冲突:专家组所有成员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来源: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生殖道感染学组.生殖道支原体感染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5):541-54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