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致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国麻醉药品协会缓和医疗专委会成立大会暨北京医学会疼痛专委会2025学术会议暨北京医师协会疼痛医师分会2025学术会议”上,医脉通特邀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就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新进展及未来展望等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享。樊碧发教授表示,目前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及诊疗领域已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为临床诊疗水平提升及领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多学科协作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化研究与实践探索,以推动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医脉通:从基础研究角度来看,您认为近年来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最关键突破有哪些?这些发现对于后续研究以及临床治疗策略有怎样的启发意义?
樊碧发教授:
神经病理性疼痛不仅仅是疼痛学界的核心议题,也是整个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已在多学科领域被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以下关键性突破:
首先,胶质细胞功能和炎症反应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近年来,胶质细胞的功能研究不断深入。胶质细胞在神经元退变、凋亡以及功能支持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直接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同时,炎症也是近年来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炎症介质通过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情绪、情感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相关研究发现,痛觉信息处理中枢与情感中枢可相互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正反馈神经闭环,是痛觉感知与情绪状态交互调控的核心机制,也是慢性疼痛长期维持和持续进展的重要中枢机制。具体而言,负面情绪可加重疼痛感知,而疼痛加重又可诱发情绪障碍,进一步恶化情绪。
第三,睡眠障碍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既往认为,疼痛影响睡眠,而睡眠不足又会加重疼痛。这是非常朴素的自然现象。但深入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更为复杂且密切的关联。未来,睡眠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望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带来新突破。
第四,免疫机制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关系同样极其复杂。特定免疫机制介导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免疫介导的神经根炎,通过持久的免疫反应导致顽固性躯体疼痛。
此外,虚拟现实以及人工智能赋能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尤其是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和潜力,为疼痛管理提供了创新手段。
上述研究进展都是当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未来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医脉通:您提到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请您以其中较为关注的一方面为例,简单介绍下目前有哪些研究成果?对临床诊疗有何影响?
樊碧发教授:
关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的焦点和热点研究,我们以标志物为例,目前其探索已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标志物可能表现为化学物质、生物分子、影像学指标、电生理指标或行为学指标等多种形式。例如,通过捕捉交感神经系统信息来推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中枢机制等;利用特殊脑电波(如α脑波等)的检测,来客观地量化疼痛感知程度。目前,这些发现正处于研发或临床验证阶段。
这些进展主要基于神经生物学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尤其是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成果的应用势必会显著提升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准确率及治疗效果,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鉴于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脑科学密切相关,随着脑科学研究的快速进展,更深入的探索必将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全面提升此类疾病的诊疗效果及防治水平。
医脉通:展望未来,您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当前新兴诊疗技术的发展将为该领域带来哪些突破或影响?
樊碧发教授:
多学科协作是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深入研究或涉及脑科学等复杂领域,单一学科或单纯临床研究已无法满足需求,必须整合临床医学与基础科学,并联合工学、生物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共同探索。
新兴诊疗技术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带来了无限光明和广阔前景。例如,神经调控技术在中国已得到飞速发展。从单纯的经皮电刺激,到韩济生院士提出的引起世界轰动的针刺镇痛原理(韩氏理论),均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脊髓刺激器的研发与创新,如高频、变频、簇状刺激、闭环刺激,以及经颅磁刺激、经颅直流电刺激和经颅超声刺激等,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开辟了新的方向。因此,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显著提升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更多治疗选择和临床获益。
专家简介
樊碧发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
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社会办医分会会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老年疼痛疾病研究分会会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疼痛学杂志》主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