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肝会名家谈|陆伦根教授:肝硬化治疗的争议和进展
2025-05-19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肝硬化

本文经陆伦根教授审核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13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近日于中国·雄安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政策引领·创新驱动·人文关怀-推动疑难及重症肝病诊疗新发展”,以全景式视角呈现肝病学领域的前沿突破与发展趋势。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分享肝硬化治疗的争议和进展。



医脉通: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在临床实践中,如何通过综合管理手段有效预防和控制这些并发症的发生?


陆伦根 教授

肝硬化的治疗目前主要以病因治疗为主,同时需对肝硬化,尤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进行有效管理。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管理包括预防与治疗。同时还需对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及细菌性腹膜炎等并发症进行针对性处理以改善患者预后。


医脉通:在肝硬化并发症的管理中,哪些新兴技术或治疗方法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陆伦根 教授

在肝硬化并发症的处理中,对于威胁患者生命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药物预防主要通过降低门静脉压力实现;出血后,可采取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或套扎治疗;除了传统的治疗手段,还可采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以达到止血目的。


针对顽固性腹水患者,常采用利尿、补充白蛋白、腹腔穿刺放腹水和白蛋白输注及TIPS等综合治疗方案。当肝硬化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经内、外科治疗无效时,肝移植可作为挽救生命、治疗肝硬化的最终手段。


医脉通:目前肝硬化治疗还存在哪些争议,例如在药物选择、治疗时机等方面,这些争议如何不断探索以推动治疗方案的优化?


陆伦根 教授

对于肝硬化的治疗,尤其是失代偿肝硬化并发症的治疗,但仍存在诸多争议,主要在于缺乏更多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在降低门脉压力的药物应用方面,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卡维地洛)在 A 级和 B 级肝硬化患者中应用的益处已得到证实,但对于C级患者,目前尚缺乏充分证据。有研究表明,其可能减少肝脏及肾脏血流量,从而对患者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另外对于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虽然部分研究显示其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肝癌的发生风险,但在失代偿期尤其是 C 级患者中,其对肝脏的潜在损害与患者获益之间的平衡仍需进一步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其使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风险,如胃酸减少引发的肠道菌群紊乱、钙吸收降低等不良影响,也引起临床关注。


此外,白蛋白输注的时机、剂量以及维持目标水平等问题同样存在争议。一方面,白蛋白能够改善低蛋白血症,对腹水、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有益;另一方面,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大量输注可能增加失代偿期患者心功能负荷,进而损害心功能。此外,患者的营养管理、肌少症治疗、肝肾综合征中血管活性药物与白蛋白输注的具体应用,以及抗生素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应用时机与指征等问题,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争议。


鉴于肝硬化C级患者往往病情复杂,全身机能状况较差,治疗方案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个体化综合管理非常重要。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不断深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探索,有望为肝硬化患者带来更加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以改善其预后,提高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陆伦根抠图.png

陆伦根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肝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消化分会常委、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肝胆学组委员、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学组副组长、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重肝学组副组长、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副组长等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发明专利2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二等奖2项,华夏科技成果二等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