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项针对RRMM患者的全球、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I/II期Modakafusp alfa研究(NCT03215030)。该研究在第3部分扩展阶段,将患者按1:1随机分组,接受每4周120mg或240mg的Modakafusp alfa治疗。
患者纳入标准:年龄≥18岁,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标准确诊为MM。此外,要求患者既往接受过≥3线治疗,且对≥1种IMiD、≥1种PI和≥1种抗CD38 mAb耐药。
患者接受120mg或240mg Modakafusp alfa静脉输注,输注时间为1小时(±10分钟)Q4W,并持续治疗直至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研究者/申办方决定、患者退出或疾病进展。
主要终点为独立审查委员会(IRC)评估的总缓解率(ORR;部分缓解[PR]或更好)。其他次要终点包括缓解持续时间(DOR)、临床获益率、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疾病进展时间(TTP)、总生存期(OS)、微小残留病(MRD)率、安全性以及患者报告的疾病症状。
从2022年6月2日至2023年9月27日,共有来自14个国家的57个研究中心的147例患者入组,其中146例患者接受了治疗并被纳入全分析集(120 mg组:71;240 mg组:75)。数据截至2024年2月,两组各有17例患者仍在接受治疗,112例患者已停止治疗,主要原因是疾病进展(120mg组36例,240mg组37例)。120mg组和240mg组的中位暴露持续时间分别为3.7个月和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7.3个月(范围:1.1-17.3)和7.6个月(范围:0.4-19.8)。
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7岁,120mg组和240mg组的初次诊断到入组的中位时间分别为7.2年(范围:2.1-20.2)和6.8年(范围:1.1-19.4),分别有22例和17例患者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特征。两个治疗组的既往治疗线中位数均6(表1)。
表1
●疗效
120mg组和240mg组的ORR分别为32%(95%Cl,21.8-44.6)和41%(95% Cl,30.1-53.3)(表2)。两组各有14例患者至少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20mg组和240mg组分别有27例和36例患者至少获得微小缓解。在接受MRD检测的7例患者中(120mg组6 例,240mg组1例),4例患者MRD阴性(10⁻⁵),其中120mg组3例,240mg组1例。120mg组的3例MRD阴性患者中,2例获得VGPR,1例获得完全缓解(CR)。240mg组的MRD阴性患者均获得CR。
表2
120mg组和240mg组的中位DOR分别为未达到(95% Cl,6.7-无法评估[NE])和9.2个月(95% Cl,4.9-NE)(图 2)。
图2
经研究者评估的120mg组和240mg组的中位PFS为4.1个月(95% Cl,2.8-7.6)和5.3个月(95% Cl,2.8-6.5)(图 3)。
图3
120mg组和240mg组的中位TTP分别为4.7个月(95% Cl,3.0-8.3)和5.5个月(95% Cl,3.4-7.6)。
●安全性
120mg组和240mg组的最常见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10%)包括
表3
120mg组和240mg组分别有64例患者(90.1%)和72例患者(96.0%)报告了≥3级TEAE。最常见的≥3级TEAE为血液学事件,且240mg组的发生率高于120mg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68.0%vs 56.3%;血小板减少症,61.3%vs 54.9%)(表4)。120mg组和240mg组的严重TEAE的发生率分别为39.4%和44.0%。
表4
这项随机的II期扩展研究旨在确定Modakafusp alfa单药治疗的剂量。研究结果显示, 120mg组的ORR为32%,在240mg组为41%,这一结果令人鼓舞。在既往接受过多线治疗的患者亚组中,缓解率呈现下降趋势。在120mg组中,接受过抗BCMA治疗和未接受过抗BCMA治疗的患者,ORR分别为26%(95% CI,13%-44%)和41%(95% CI,25%-58%);在240mg组中,分别为31%(95% CI,16%-50%)和51%(95% CI,35%-67%);抗BCMA治疗暴露的亚组是一个治疗选择有限的人群。相反,那些在最后一线治疗中接受过抗CD38治疗患者的ORR为57%(95% CI,37%-76%)。与I/II期研究结果一致,观察到的大多数TEAE为血液学事件。这些事件在240mg组更为常见,尤其是3级和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该研究描述了Modakafusp alfa(一种首创的免疫细胞因子)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Modakafusp alfa在经过多线治疗的患者中表现出有效性和可管理的毒性,包括那些接受过BCMA靶向治疗的患者。
路瑾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
主要进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总干事、常委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会长
北京市血液病质控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组织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会长兼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学组副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多发性骨髓瘤及相关疾病专业学组副组长
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际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成员、国际骨髓瘤工作组、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文章10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Leukemia、Clin Transl Med、BCJ、BJH等;主编专著5部,参编21部;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重点项目1项,首发基金1项,985子课题2项,参加科技部重大专项等基金项目等,目前主持在研基金4项。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承担国内及国际多中心试验分中心负责30余项。是国内多部浆细胞疾病领域指南的主要执笔者。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