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指南推荐诊疗流程
表1 指南对于axSpA关节外表现推荐用药
指南制定方法与证据基础
1.多学科协作与患者参与
由风湿病学家、眼科医生、胃肠病学家、患者代表等组成多学科工作组(GWG),患者代表主导制定总体原则,确保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念。草案经公开咨询和外部专家评审,最终形成指南共识。
2.系统文献回顾与证据评估
检索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2014年6月-2023年4月),纳入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采用GRADE系统评估证据质量,证据质量分为A(高)、B(中)、C(低/极低)。
3.指南不覆盖范围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附着点炎/脊柱炎相关
靶向治疗的安全性或妊娠期用药
卫生经济学考量
指南核心推荐
PART.01 总体治疗原则
治疗目标:通过全面管理所有疾病表现,优化健康相关生活质量,预防结构损伤,维持身体功能、工作生产力和社会参与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共识度99%)。
患者共同决策:治疗决策应在可用资源范围内,基于患者的需求和优先事项,与axSpA患者共同制定(共识度99%)。
多学科协作:治疗管理应由风湿科医生协调多学科团队,采用包含药物和非药物干预的整体化方法(共识度98%)。
PART.02 靶向治疗启动时机与评估
1.适用人群
对于经非药物治疗和传统药物治疗后应答不佳的活动性axSpA患者,推荐使用TNF抑制剂(TNFi)、IL-17抑制剂(IL-17i)或JAK抑制剂(JAKi)(1A,共识度97%)
2.活动性疾病定义
活动性疾病应由主治医生在确诊和验证炎症活动的前提下判定,并辅以经过验证的指标支持,如中轴型脊柱关节炎疾病活动度评分(ASDAS)、巴斯
3.疗效评估时间与指标
靶向治疗的应答应在启动后3-4个月使用经过验证的指标(如ASDAS、BASDAI、脊柱疼痛)进行评估,若继续治疗则每6-12个月评估一次(证据等级1B,共识度97%)。
4.治疗无应答
若患者对靶向治疗无应答,应重新评估诊断及炎症性疾病活动程度(证据等级1B,共识度100%)
对于活动性疾病患者,若无法耐受初始靶向治疗、对初始靶向治疗无应答或失应答,推荐换用其他靶向治疗(证据等级1A,共识度99%)。
5.关节外表现的治疗
存在中重度或复发性葡萄膜炎时,优先选择TNFi而非其他作用机制的疗法(证据等级1A,共识度98%)。
非活动性葡萄膜炎病史并非其他作用机制疗法的绝对禁忌证(证据等级2B,共识度97%)。
若在控制良好的axSpA患者中新发葡萄膜炎,调整治疗的决策应尽可能与眼科医生共同制定,同时考虑葡萄膜炎发作的严重程度和/或频率及局部激素治疗应答(证据等级1B,共识度97%)。
当存在广泛银屑病(如体表面积>10%)或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局限性银屑病(如面部、头皮、手掌、足底、褶皱部位、生殖器或指甲)时,优先选择IL-17i和TNFi,理想情况下需联合皮肤科医生共同管理(证据等级1A,共识度96%)。
存在不明原因下消化道症状的患者,理想情况下应在启动靶向治疗前由胃肠科医生进行评估(证据等级1B,共识度97%)
存在活动性炎症性肠病(IBD)时,首选TNFi或JAKi,不应启动IL-17i治疗(证据等级1A,共识度99%)。
非活动性IBD病史并非IL-17i或
6.治疗调整与管理策略
治疗应旨在实现与axSpA患者共同商定的预设目标,采用共病和炎症性疾病活动并行考虑的个体化调整方案(证据等级1B,共识度99%)。
对于已实现持续缓解的患者,可考虑逐步减少靶向治疗药物剂量(证据等级1A,共识度98%)。
不建议在持续缓解状态下停用靶向治疗(证据等级1A,共识度99%)
PART.03 争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1.未解决的临床问题
安全性数据不足:靶向治疗对axSpA患者心血管风险、肿瘤发生率的长期影响尚不明确,现有证据多来自类风湿关节炎(RA)或银屑病队列。
联合治疗证据缺失:缺乏b/tsDMARDs与传统药物联合应用的RCT数据,仅IBD领域有少量联合生物制剂的探索。
非药物治疗标准化:物理治疗、心理干预的最佳模式和药物剂量仍需高质量研究验证。
2.研究建议
指南工作组提出十大研究方向,包括:
1. 非药物管理方案。
2. 靶向治疗在头对头临床试验中的比较。
3. 疲劳管理策略。
4. 靶向治疗序贯使用的证据。
5. 启动治疗的标准及治疗成功减量的预测因素。
6. 难治性axSpA的管理。
7. 影像学在评估治疗应答中的作用。
8. 患者主动随访的有效应用。
9. 靶向治疗在axSpA人群中的安全性比较。
10. 存在EMMs的axSpA患者中靶向治疗与新兴生物制剂联合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 结
2025年BSR指南强调axSpA治疗需以患者为中心,结合疾病活动度、EMMs及预后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TNFi仍为一线治疗,IL-17i和JAKi为重要补充,多学科协作是管理复杂病例的关键。未来需进一步研究靶向治疗的长期安全性、联合策略及非药物干预的标准化,以推动axSpA治疗向精准化、个体化发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