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加”速度 | 刘加军教授:Evorpacept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2025-05-12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Evorpacept(ALX148)是一种新型的工程融合蛋白。ASPEN-01 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单药 Evorpacept 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最大给药剂量:每周一次 10 mg/kg;每两周一次 30 mg/kg),并且与帕博利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联合使用时,在晚期实体瘤患者中显示出初步的抗肿瘤活性。韩国研究者报告了来自 ASPEN-01 研究的复发 / 难治性(R/R)B 细胞 NHL 患者队列的发现,这些患者接受了 Evorpacept 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本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刘加军教授为我们带来Evorpacept 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R/R B 细胞 NHL 患者的最新结果。


01研究方法


ASPEN-01研究于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在美国和韩国的10个中心开展。3患者接受静脉注射Evorpacept(10 mg/kg或15 mg/kg,每周一次,持续至疾病进展)联合固定疗程的静脉注射利妥昔单抗(375 mg/m²,前4周每周一次,后续每4周一次,持续8个月)。


患者年龄≥18岁,患有惰性或侵袭性复发/难治性CD20阳性B细胞 NHL,既往接受过≥1线抗肿瘤治疗,根据2014年Lugano标准至少有一个可测量病灶,骨髓、肾脏和肝脏功能良好,且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能状态评分为0或1。


主要终点是确定Evorpacept与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时的最大耐受剂量(MTD)。次要终点包括安全性、药代动力学(PK)、免疫原性、最佳客观肿瘤反应(使用Lugano标准)、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


02研究结果


  • 共33例R/R NHL患者纳入研究(表1),接受了至少1剂研究药物治疗。22例(66.7%)患者服用10 mg/kg Evorpacept,11例(33.3%)患者服用15 mg/kg Evorpacept。Evorpacept和利妥昔单抗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分别为16周(范围,0-118周)和15周(范围,0-39周)。1例患者在数据截止日期仍在接受治疗。


    表1

图片
图片

  • 结果显示联合治疗方案耐受性良好,未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或未发现最大耐受剂量,最常见治疗相关不良事件为皮疹(24.2%)及疲劳(15.2%),70%不良事件为轻中度。4例(12.1%)报告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包括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转氨酶水平升高,淋巴细胞水平减少,血小板减少(每种事件各一例)。2例(6.1%)患者发生4级TRAE(中性粒细胞减少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降低)。6例(18.2%)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与治疗无关),分别为哮喘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胃肠道感染、肺炎心力衰竭及疾病进展(每种事件各1例)。2例(6.1%)患者死亡(与治疗无关)(表2)。


    表2

图片
图片


  •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征与既往研究一致,两种剂量组均实现CD47靶点完全占据(85%)。在可评估疗效患者(n=32)中,客观缓解率(ORR)为50.0%(95%置信区间:33.1%–69.8%;表3)。


    表3

图片


03研究结论


总之,来自首次在人体中进行的I期ASPEN-01研究的分析表明,Evorpacept与利妥昔单抗联合使用在复发/难治性(R/R)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具有可耐受的安全性特征和有希望的抗肿瘤活性。Evorpacept与其他抗癌疗法联合使用的进一步临床评估正在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进行。


专家点评


刘加军教授:

本研究首次报道的Evorpacept(一种通过灭活Fc结构域优化安全性的CD47-SIRPα靶向融合蛋白)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B-NHL的I期数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从机制上看,CD47阻断可解除肿瘤细胞的“别吃我”信号,而Evorpacept的Fc改造使其血液学毒性(仅1例3级贫血)显著低于传统抗CD47抗体,这为后续联合治疗提供了更安全的平台;疗效方面,50%的客观缓解率在重度经治患者中显示出潜力,提示CD47抑制可能增强利妥昔单抗的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ADCP)效应,但需注意该研究未报告完全缓解率且样本量较小,需在II期扩展队列中验证疗效深度。安全性方面,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1%)低于化疗方案,但皮疹(24.2%)等非血液毒性提示需关注免疫激活相关不良事件。未来需探索生物标志物(如肿瘤CD47表达水平、巨噬细胞浸润程度)以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并设计联合双特异性抗体或ADC药物的增效方案。综上,该研究为CD47靶向治疗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关键循证依据,但其治疗地位需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立。


专家简介

刘加军.png
刘加军  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血液内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教育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特邀评审专家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欧洲肿瘤内科协会抗癌分会会员 

中国免疫学学会会员 

中美医学科学与工程协会会员 

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血液病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安全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抗癌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 

广东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常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从事血液病学医教研工作30余年,目前担任教育部硕博士论文的评审专家,自2006年担任欧洲SCI杂志AntiCancer Drugs 常务编委,Ann Hematol 编委。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科研基金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Ann Oncol(IF>50)、American J Hematol. Blood 等杂志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


参考文献
1.Kim TM, Lakhani NJ, Soumerai J, et al. Evorpacept plus rituximab for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or refractory non-Hodgkin lymphoma: results from the phase I ASPEN-01 study. Haematologica.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