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神秘面纱,VWD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由血管内皮细胞与巨核细胞合成,其主要作用为与血小板膜糖蛋白Ib及内皮下胶原结合,介导血小板黏附至血管损伤部位,同时,作为凝血因子VIII(FVIII)的载体,具有稳定FVIII的作用,基因突变引起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是VWD的主要致病机制3。
VWD患者出血程度个体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女性月经增多等,关节、肌肉出血少见,尤需注意的是重型VWD患者也可发生
表1.各VWD亚型特征
聚焦临床管理,VWD诊断及治疗尚存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VWD管理现状并不乐观。诊断方面,VWD诊断识别存在难点,我国患者漏诊误诊率高:中国VWD患者自我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仅51.0%的患者在首次就诊时确诊,而40.6%的患者被误诊,其中71.8%的患者被诊断为血友病,此外,2.1%的患者诊断不明,整体平均确诊时间长达7.12年4。着眼VWD诊断难点,主要包括临床医生缺乏识别异常出血的能力、无法确定合适的诊断方法、专业实验室检测能力有限等5。
在治疗方面,中国患者缺乏针对全类型VWD的治疗药物。中国VWD患者自我报告调查结果显示,中国VWD患者发生出血时候的治疗主要依靠冷沉淀(37.5%),其次是血源性FVIII(35.4%),其他较为常见的治疗方法还包括血浆(25.0%)、抗纤溶药物(16.7%)及VWF/FVIII浓缩物(14.6%)等4。然而,冷沉淀缺乏有效病毒灭活工艺,具有感染病毒的潜在危险,且冷沉淀质控不关注VWF含量;而国内市场上的各种血源性FVIII制品中VWF活性、VWF比活及与FVIII活性比值均存在较大差异,同时,VWD患者输注血源FVIII,可导致患者体内FVIII水平过高,增加血栓栓塞风险6,7。此外,医院对血液制品的使用存在较多限制,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
赋能诊疗发展,规范检测流程及创新药物助力谱写VWD领域新篇
针对VWD诊疗难点,相关探索从未停歇。VWD的诊断有赖于实验室检测,因而,中国罕见病联盟和中国血友病协作组联合开展的中国血友病中心能力建设项目中,要求血友病诊疗中心和综合管理中心必须开展VWF抗原检测,该措施确保了血友病患者诊断的可靠性,同时也会让更多的VWD患者得到确诊7。此外,更多的实验室能够科学合理的应用VWD诊断相关实验室检测项目,才能更好地对VWD患者进行确切的分型7。
近年来,针对VWD治疗药物的探索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其中,重组VWF(rVWF),即
目前,注射用伏尼凝血素α已于2024年7月30日正式获得国家药物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诊断为VWD的成人患者(年龄为18岁及以上)按需治疗和出血事件的控制、围手术期出血管理9,填补了中国VWD领域的临床治疗空白,为患者带来了疾病治疗的创新选择。
总结
由于临床识别能力有限、缺乏合适的诊断方法及实验室检测能力不足等原因,我国临床工作者对VWD诊断水平有待进一步改善。同时,当前治疗方案存在病毒感染风险、血栓栓塞风险、可及性受限且疗效不确切等问题。中国罕见病联盟与中国血友病协作组联合推动的能力建设项目的发展及注射用伏尼凝血素α的出现为VWD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注射用伏尼凝血素α无血源感染风险,血栓栓塞风险低,在临床研究中展现良好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并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有望填补中国VWD治疗空白,为患者提供治疗的新选择。
审批编号: VV-MEDMAT-120339
获批日期:2025年4月
声明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本资讯提供的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作者及武田不承担相关责任。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