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教授、赵维莅教授:解读《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双抗联合方案书写DLBCL二线治愈新篇
2025-04-29 来源:医脉通

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大会已在山东济南顺利召开。在会议期间,《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公布,该指南自2018年首版发布以来持续保持年度更新的频率,为临床诊疗提供基于循证医学的规范化指导。值得关注的是,在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治疗领域,本次更新首次将格菲妥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Ox)方案纳入二线不适合移植患者治疗的Ⅱ级推荐(2A类)[1]。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朱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就本次指南更新的循证依据及临床意义进行深入解读,以供学界参考。


CSCO指南重磅更新:CD20/CD3双抗在DLBCL二线治疗中获高度认可


本次指南会公布了《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2025)》(以下简称“2025版指南”),对比2024版,2025版指南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时对R/R DLBCL治疗推荐进行了部分更新:对于首次复发/进展的不适合移植DLBCL患者,新增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作为Ⅱ级推荐(2A类),新增维泊妥珠单抗+莫妥珠单抗作为Ⅲ级推荐;对于≥2次复发/进展的DLBCL患者,2025版指南的治疗推荐不变,依然将格菲妥单抗单药作为Ⅱ级推荐(2A类)[1]。具体推荐意见见表1。


表1 2025版指南对于R/R DLBCL治疗推荐

10001.png

* Glofit-GemOx,格菲妥单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Mosun-Pola,维泊妥珠单抗+莫妥珠单抗


2025版指南针对R/R DLBCL的注释部分也进行了更新,注释中将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同归类为T细胞免疫疗法进行描述,凸显了这一创新疗法的突破性价值;并新增“格菲妥单抗单药或者联合GemOx固定周期(无论单药或联合方案,至多12个周期)给药治疗显示出快速持久缓解,可进一步提升患者生存”,修改新增“莫妥珠单抗等新药单用或联合治疗亦体现初步疗效”。以上更新均体现了专家组对CD20/CD3双抗的高度认可。


指南引领、循证奠基,多项研究力证CD20/CD3双抗方案治疗获益

双抗+化疗突破瓶颈:在不适合移植R/R DLBCL患者中,对比二线免疫化疗,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获显著OS优势[2-4]

2025版指南将格菲妥单抗+GemOx方案列为不适合移植的初次复发/进展DLBCL治疗的Ⅱ级推荐,是基于一项随机、多中心、全球Ⅲ期STARGLO研究数据,该研究结果于2024年入选EHA会议Late-Breaking Abstracts(最新突破进展摘要,简称LBA),随后全文发表于The Lancet(IF:98.4)杂志。


STARGLO研究评估了来自全球62家中心接受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Glofit-GemOx,n=183)与利妥昔单抗联合GemOx(R-GemOx,n=91)治疗的R/R DLBCL患者的治疗结果[2]。在中位随访20.7个月的更新分析中,Glofit-GemOx在中位总生存期(OS,25.5 vs 12.9 个月;HR 0.62)、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13.8 vs 3.6个月;HR 0.40)和完全缓解率(58.5% vs 25.3%)方面获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分别为未达到和24.2个月(HR=0.59),且格菲妥单抗联合方案的安全性与各研究药物的已知风险一致,CRS发生率较格菲妥单抗单药更低。


10002.png


10003.png

图1 STARGLO研究更新分析中,意向治疗人群的OS(A)、IRC评估的PFS(B)的Kaplan-Meier曲线


在STARGLO研究的患者报告结局(PRO)中,两组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核心指标(疲劳、身体功能及淋巴瘤中位至症状恶化时间)总体相当,但格菲妥单抗组患者更早缓解疼痛和改善淋巴瘤症状,且患者报告的疼痛和淋巴瘤症状负担较轻[3]。此外,结合该治疗方案在生存获益方面的显著优势,以及二线及后线治疗场景下的成本分析显示其累计支出在T细胞免疫疗法中较低[4],提示Glofit-GemOx在R/R DLBCL治疗中具有潜在优势。


ADC+双抗协同增效:维泊妥珠单抗+莫妥珠单抗治疗R/R LBCL患者可持久缓解[5,6]


2025版指南新增维泊妥珠单抗+莫妥珠单抗(mosun–pola)作为Ⅲ级推荐,是基于一项Ⅰb/Ⅱ期GO40516研究数据。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固定疗程的莫妥珠单抗(静脉注射,IV)联合维泊妥珠单抗方案治疗R/R LBCL患者持久缓解,中位随访23.9个月后,中位DoCR未达到,中位PFS为11.4个月[5]。在2024 ASH会议报道的最新数据显示,莫妥珠单抗皮下剂型(SC)联合维泊妥珠单抗相较R-Pola方案亦可提高R/R LBCL患者的缓解率,在纳入的80例患者中,莫妥珠单抗+维泊妥珠单抗组ORR(77.5% vs 50%)和CR率(57.5% vs 35%)显著优于对照组,中位DOR分别为未达到vs 10.1个月,降低了55%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P=0.025)。在安全性方面,维泊妥珠单抗联合莫妥珠单抗的停药率更低(2.5% vs 5.1%),SAE与对照组相当,且CRS发生率较低(10%,均为1-2级)[6]


*R-Pola,利妥昔单抗+维泊妥珠单抗;R/R LBCL,复发/难治性大B细胞淋巴瘤;SAE,严重不良事件;ORR,缓解率;DOR,缓解持续时间;DoCR,完全缓解持续时间;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专家点评


朱军教授


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始终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循证医学原则,自2018年首次出版以来,通过年度更新机制保持学术权威性,立足中国临床实践,基于全球前沿进展、药物可及性等证据进行更新,旨在推进我国淋巴瘤诊疗规范化建设。


淋巴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DLBCL是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约40%患者在一线免疫化疗后出现复发/难治,后续仅少数患者可通过自体移植治愈,依然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7]。本次指南对于R/R DLBCL治疗推荐的更新基于充分的循证医学证据,即STARGLO研究——首个在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中获得OS阳性结果的全球Ⅲ期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将推动以格菲妥单抗为代表的双抗在DLBCL二线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相信新药的早期使用将惠及更多患者。未来,随着格菲妥单抗在临床应用中的不断深入,更多真实世界数据不断积累,其在DLBCL二线治疗中将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或将联合其他新型药物/新疗法来实现持久缓解。此外,在临床实践中,应在遵循规范化的基础上追求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能状态、经济条件等因素为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从而不断推进淋巴瘤治疗的创新发展,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赵维莅教授


在过去十年中,DLBCL取得了重大进展,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CAR-T等新药的出现丰富了DLBCL患者的治疗选择。其中,格菲妥单抗作为一款IgG1样全人源化、Fc段沉默处理、具有独特2:1结构的CD20/CD3双抗,通过同时与B细胞表面的CD20和T细胞表面的CD3结合,诱导T细胞激活、实现抗肿瘤效应[8]。基于格菲妥单抗联合GemOx方案在全球Ⅲ期STARGLO研究中展现出OS接近翻倍的显著获益,本次CSCO指南更新将该方案纳入不适合移植的初次复发/进展DLBCL的Ⅱ级推荐(2A类),标志着双抗药物正式进入二线标准治疗体系。此外,格菲妥单抗作为即用型疗法,结合固定疗程的治疗模式,有望突破不同地区与制备条件限制,为不适合接受移植的R/R DLBCL群体提供疗效优、便利性高、兼具可及性的治疗选择。


基于当前DLBCL治疗选择多种多样,未来亟待建立生物标志物指导的精准分层体系,优化双抗与移植、CAR-T、ADC等治疗手段的序贯使用。期待在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的引领下,中国医生不断探索出更多新药方案,共同推动DLBCL治疗领域的持续进步。随着创新治疗手段与诊断技术的协同进化,淋巴瘤治疗不断重塑,助力更多患者走向长生存乃至临床治愈。


朱军-正方形.jpg

朱军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大内科主任,淋巴瘤科主任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监事会副监事长

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北京抗癌协会副理事长

北京癌症康复会会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赵维莅.png

赵维莅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国家血液内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筹)共同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实验血液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致力于淋巴细胞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BLOOD》、《LANCET HAEMATO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11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600。以团队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国际发明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863 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22项。先后荣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Charpak-Dubousset奖、EBMT青年领袖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项荣誉。


参考文献
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5[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5.
2.Abramson JS, Ku M, Hertzberg M, et al. Glofitamab plus gemcitabine and oxaliplatin (GemOx) versus rituximab-GemOx for relapsed or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STARGLO): a global phase 3,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Lancet. 2024 Nov 16;404(10466):1940-1954.
3.Gareth P. Gregory, MBBS(Hons), et al. 2024 ASH Poster 5132.
4.David Fox, et al. 2024 ASH Poster 3646.
5.L. Elizabeth Budde, et al. 2023 ASH. Oral 613.
6.Julio C. Chavez, et al. 2024 ASH. Oral 989.
7.Sawalha Y. Relapsed/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A Look at the Approved and Emerging Therapies. J Pers Med. 2021 Dec 10;11(12):1345.
8.Bacac M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8;24:4785–9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