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江奕楠,生秀杰,广州市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生在子宫内膜的炎性改变,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子宫内膜炎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慢性子宫内膜炎(chronic endometritis,CE)与不孕的关系更为密切。CE是一种持续又隐匿的疾病,通常在继发性
1 高危因素
目前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炎的相关高危因素复杂,主要包括放置宫内节育器[1]、
此外,分娩方式也是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没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在自然阴道分娩后仍可能患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1%~2%[4];有高危因素者的发病率则增加到5%~6%,其原因可能包括胎膜破裂的时间较长、反复行阴道检查、胎儿头皮取样/监测、绒毛膜羊膜炎、羊水胎粪污染以及未确诊未治疗的阴道感染等[4]。
2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2.1 临床表现 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包括
对于CE,大多数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大约有1/4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可能表现为仅有下腹部不适感、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量异常、慢性盆腔痛、性交疼痛等症状[5];而外周血检测结果如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炎症相关指标升高,其用于诊断子宫内膜炎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均较低[6]。
2.2 组织病理学及诊断 组织病理学上,急性子宫内膜炎的显微镜检查常可发现浅表子宫内膜有微脓肿和中性粒细胞浸润[7];而CE则表现为子宫内膜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方法包括子宫内膜
由于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炎的准确性受膨宫介质及检查者的经验等因素影响,故建议联合子宫内膜组织免疫组化病理检查[11]。子宫内膜炎是以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而CD138是一种跨膜硫酸乙酰
3 子宫内膜炎与病原微生物感染
传统观点认为,正常状态下子宫腔内为无菌状态,子宫内膜炎是由其他部位微生物的迁移所导致。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现在的观点认为,子宫腔内是一个有菌的、保持菌群平衡的环境[12]。有学者报道,对接受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子宫内膜进行活检,高达95%的子宫内膜可检测出多种细菌[13]。近年来,应用新兴技术检测子宫内膜菌群定植情况,为了解子宫内膜炎的病理学变化及隐匿性子宫内膜病变患者的筛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14]。
子宫腔内菌群失衡及外源性微生物感染能够导致子宫内膜炎,并影响生殖健康。
有报道显示,
4 妊娠生理
子宫内膜由两层组织组成:基底层,为靠近子宫肌层的内1/3,不受性激素调节而发生变化;功能层,为子宫内膜的外2/3,受性激素变化影响而发生周期性脱落。在生理状态下,子宫内膜含有多种免疫细胞,如自然杀伤(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等,还有许多细胞因子,其组成和密度受激素影响而发生周期性波动,对胚胎着床及发育过程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9]。
研究表明,在胚胎着床植入的关键窗口,正常子宫内膜的免疫环境会发生巨大转变,除了从诱发炎症反应的Th1细胞转换为诱导免疫耐受的Th2细胞外[20],还可检测到子宫自然杀伤(uNK)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调节(Treg)细胞及各种细胞因子等,不仅发挥局部防御功能,还共同介导母体对同种异体胚胎的免疫耐受过程[21]。如子宫NK细胞通过控制滋养细胞侵袭深度来影响胚胎着床过程,分泌血管生长因子及血管生长素参与血管重塑以及靶向清除衰老的蜕膜细胞,维持组织内平衡[22]。
5 子宫内膜炎与妊娠病理
5.1 影响胚胎着床
5.1.1 免疫微环境改变 子宫内膜炎影响招募NK细胞的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阻碍妊娠早期的局部免疫耐受反应,不利于胚胎植入[23]。同时,子宫免疫系统活化,子宫内膜上皮、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趋化因子和黏附分子(CXCL1、CXCL13等)被诱导表达,B淋巴细胞被募集迁移至子宫内膜基底层和子宫内膜腺体区,导致异常的免疫微环境[24]。此外,位于基底层的B淋巴细胞可分化为子宫内膜间质浆细胞(endometrial stromal plasmacyte,ESPC),导致多种免疫球蛋白(IgM、IgA、IgG等)的表达和分泌,对胚胎植入产生负面影响[6]。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炎致使细胞因子的分泌异常,如白细胞介素(IL)-11分泌减少,四氯化碳(CCL4)活性降低,导致白细胞异常分群,如NK细胞和巨噬细胞比例下降,进而阻碍胚泡侵袭[25]。
5.1.2 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 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炎会影响子宫内膜的容受性[26]。通过对有无子宫内膜炎妇女的子宫内膜进行RT-PCR检测发现,子宫内膜炎患者共有2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著改变,包括
2019年Liu等[29]发表一项前瞻性研究报道称,因CE引起子宫腔粘连的患者其子宫内膜愈合和修复的稳态失衡,子宫内膜发生纤维化,粘连复发率高,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差、妊娠率低、活产率低。同时,子宫内膜炎会从内膜层累及至子宫平滑肌层,导致子宫肌层的功能紊乱。在正常情况下,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分娩时协助胎儿娩出,在月经期间促使子宫内膜脱落等。但是在发生子宫内膜炎时,子宫收缩的节律性出现紊乱,会对胚胎着床和早期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异常的子宫收缩可能会使胚胎着床失败引起流产,或者影响胚胎的血液供应,导致胚胎发育不良[30]。另外,还有绒毛血管分化障碍[31]和蜕膜化缺陷等多种学说[28],从多方面论证了子宫内膜炎对妊娠结局有不良影响。
5.1.3 破坏盆腔解剖结构 长期的炎症环境会导致盆腔组织结构出现异常。统计结果显示,约1%~4%的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如盆腔
5.2 杀伤精子活动
5.2.1 直接作用 子宫内膜发生炎症时,炎性细胞会释放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炎性介质,直接对精子产生毒性作用,降低精子的活力,使精子的运动能力减弱,甚至导致精子死亡[32]。例如,IL-6和TNF-α通过直接降低精子活力和诱导凋亡来改变精子功能[33-34]。此外,患者出现白带增多,甚至血性白带,也会对精子活动产生负面作用。
5.2.2 间接作用 正常情况下,精子需要在女性生殖道内经历获能和顶体反应等过程才能与卵子结合。子宫内膜炎会改变子宫腔内环境,包括酸碱度、离子浓度、免疫微环境等。例如,炎症导致内膜组织代谢过程异常,血管生成过程受阻进而出现组织缺氧,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引起酸碱环境紊乱,并产生大量活性氧(ROS),影响精子内的钙离子通道,导致精子的能量代谢和运动机制受到干扰,致使精子的获能过程不能正常进行。同时,子宫内膜炎产生的ROS也可能影响包括顶体素等一些酶类的活性和释放,使顶体反应不能正常启动,从而影响精子穿透卵子透明带的能力,进而影响受精[35]。
5.3 影响输卵管的结构和功能
5.3.1 输卵管粘连和阻塞 子宫内膜炎可以蔓延至输卵管,引起输卵管黏膜充血、水肿,并导致输卵管管腔变窄。同时,炎症渗出物中的纤维蛋白等成分会诱发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使输卵管扭曲、增粗、变形,甚至完全阻塞[36]。以上因素严重阻碍了卵子与精子结合以及受精卵的运输。
5.3.2 输卵管功能异常 输卵管除了作为精子和卵子结合以及受精卵运输的通道外,还具有推动受精卵向子宫腔内移动的蠕动功能。由子宫内膜炎引起的输卵管炎症会影响输卵管的蠕动功能,使受精卵的运输时间延长或者方向错误,增加
目前普遍认为,子宫内膜炎对生育有不良影响[38]。数据统计显示,CE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反复胚胎移植失败的群体中约占14%~67.5%,在复发性流产的群体中约占9.3%~67.6%,在不孕症的群体中约占2.8%~56.8%。因此,对于反复种植失败、反复流产的患者,尤其是不明原因不孕的患者,应考虑存在子宫内膜炎的可能,必要时应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6 子宫内膜炎的预防和治疗
众所周知,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对于子宫内膜炎,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患病率,包括:(1)注意个人卫生,安全性行为,保持阴道菌群平衡,避免冲洗阴道导致菌群失衡。(2)积极、合理避孕,避免反复宫腔操作。(3)保证盆腔无菌手术。(4)及时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必要时性伴侣一起治疗。(5)提高免疫力,积极治疗
对于已经确诊子宫内膜炎的患者,目前国内外公认且常用的治疗方案是使用抗生素,一线用药是广谱抗生素——
对于严重及复发的病例,建议联合
除了微生物感染,子宫内膜炎还可能由某些疾病导致,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输卵管积水等,故还需要对这些疾病进行相应恰当的管理和治疗。
宫腔灌注治疗是通过宫腔内注射的方式,使药物与子宫内膜直接接触,在缩短疗程的同时可提高疗效,从而改善宫腔内环境及妊娠结局。郑圣霞等[43]研究表明,宫腔灌注抗生素对于治疗子宫内膜炎有良好的效果。此外,
对于子宫腔粘连的患者,包括结核性子宫内膜炎,2020年Singh等[46]利用骨髓来源的干细胞辅助
7 结语
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炎并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子宫内膜炎会对患者的妊娠结局产生长期不良的影响。目前普遍认为,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因是微生物感染,其次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也会增加CE的风险。据报道已有免疫微环境改变、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杀伤精子活动、子宫收缩力改变、子宫内膜血管化和蜕膜化缺陷等多种学说,论证急性和慢性子宫内膜炎会造成不良的妊娠结局和不孕症。对于子宫内膜炎患者,抗生素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导致子宫内膜炎的病因应积极处理。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干细胞治疗等多种新型的方法虽然都显示出良好的改善妊娠结局的效果,但都需要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略。
来源:江奕楠,生秀杰.子宫内膜炎与不孕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41(3):263-26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