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惰淋诊疗发展的长卷中,当学科建设与精准医学交相辉映,那些曾被定义为"不可治愈"的诊疗困局,正在被书写出新的解法,如何帮助惰淋患者从“生存获益”迈向“功能性治愈”正成为新的命题。汇聚优秀中心和临床专家的智慧结晶,《我的惰淋时代》栏目将以惰淋学科发展为脉络,解读各大惰淋中心取得的成就,描摹中国惰淋学科升级的光谱,探寻未来破局之道,开启惰淋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期《我的惰淋时代》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张薇教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白鸥教授和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文瑜教授进行圆桌访谈,分享各中心学科建设及创新诊疗探索的宝贵经验,剖析双抗等新型疗法的实践发展趋势,并深入洞察AI在惰淋全程管理及药物研发等多个环节的应用潜力。
打造惰淋专科高地,共促规范化精准诊疗
“FL患者人群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更加复杂且多有合并症,更需个体化分层施治及精细化的专病管理。”——张薇教授
“成立惰淋专病门诊,通过全程管理守护患者长期生存。虽挑战重重,但身为医者我们责无旁贷。”——白鸥教授
“成立MZL专病门诊,有助于改善患者院内就医分散、易错失治疗时机的情况。协同MDT模式,可让更多患者通过精准诊疗回归正常生活。”——李文瑜教授
01主持人:近年来,随着专病专治理念在惰淋领域的不断深入,惰淋学科的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浪潮。2023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开设全国首家边缘区淋巴瘤(MZL)专病门诊,为MZL专科化建设提供了积极的示范案例。在此能否请您介绍一下MZL专病门诊建设的初衷?
李文瑜教授
2023年12月,我院成立了MZL专病门诊,旨在突破MZL诊疗面临的两大困境。其一,MZL的临床表现复杂,病例可分散在消化科、眼科、胸外科等院内多个科室,部分非专科医生对该病认识不够充分,可能导致漏诊。其二,部分患者在诊断和观察随访期间中断检查,导致诊断延迟,进而错过早期治疗时机。为此,我院建立MZL专病门诊,并组建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一方面为疑似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就医通道。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且个性化的诊疗,以控制疾病、延长生存,同时保护患者脏器功能,并尽量减少治疗副作用。
02主持人:2024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成立东三省首家惰淋专病门诊,作为惰淋学科建设的前行者,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惰淋专病门诊建设与实践过程中的特色理念?
白鸥教授
2024年9月,我院成立东三省首家惰淋专病门诊。门诊聚焦常见惰淋亚型,面向
03主持人:FL是一种异质性较高的惰淋亚型,精准分层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提升临床疗效尤为重要。在FL临床工作中,您中心打磨了一套深度融合规范化与个体化的协和精准诊疗体系。能否请您分享FL分层治疗的宝贵实践经验?
张薇教授
FL具有高度异质性,且患者年龄普遍偏大,常伴有多种合并症1。这种复杂特性决定了FL患者需采用分层治疗策略,从诊断、治疗指征的评估、老年评估到后续诱导、维持治疗,均应实现规范化、个体化管理。启动治疗前,1~2级与3a级FL在治疗指征评估及诱导治疗选择上存在一定差异,如临床实践中部分3a级患者病理报告示CD10弱表达,可能已存在组织学转化,则需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对于基线PET-CT中标准摄取值(SUV)>13的高代谢患者,也建议进行积极治疗,并尽量选用G-CHOP方案。此外,对于老年unfit/虚弱患者,可探索更多无化疗方案。
*G-CHOP:
聚焦前沿创新疗法,擘画惰淋诊疗新蓝图
“CD20/CD3双抗
“基于新型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的方案,治疗高肿瘤负荷惰淋患者潜力良好,为我中心临床实践中的重要选择。”——白鸥教授
“我国胃MALT淋巴瘤患者具有本土化特征。采用低剂量放疗+奥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能助力患者在活得久的同时活得好。”——李文瑜教授
01主持人:作为创新药物代表,新型抗CD20单抗逐步深入临床,成为惰淋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您中心作为惰淋研究的前沿阵地,在推进其临床应用和开展创新探索方面成果颇丰,能否分享相关经验?
白鸥教授
自新型抗CD20单抗奥妥珠单抗国内获批后,我中心积累了诸多真实世界应用经验。此前,我中心1例入组GALLIUM研究接受奥妥珠单抗联合化疗(G-chemo)方案一线治疗的FL患者,历经十年随访,仍然无病生存,生活质量也与正常人一致,实现了“功能性治愈”。这也增强了临床应用奥妥珠单抗方案治疗惰淋患者的信心。
在奥妥珠单抗上市后不久,我中心收治了1例高肿瘤负荷CLL患者。该患者出现Ⅰ型
*GB:奥妥珠单抗+
在该病例诊疗启示下,我中心开始围绕奥妥珠单抗在高肿瘤负荷患者中的应用开展探索,目前已积累39例惰淋患者,涵盖FL、MZL及CLL等类型。结果显示,总缓解率达到100%,治疗结束时完全缓解(CR)率也达到100%。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GB方案对高肿瘤负荷惰淋患者的良好疗效。针对此类患者,GB方案也是我中心临床工作中常用的治疗选择。
李文瑜教授
自MZL专病门诊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守“以尽可能小的治疗代价,让患者的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核心理念,不断探索优化治疗策略。
以国内MZL发病率居首的胃MALT为例,传统治疗模式中,对
那么要按照我国指南对患者行24Gy全胃放疗吗?常规24Gy全胃放疗尽管有效,但会引起患者的明显不适感。鉴于胃MALT患者预期寿命已与正常人相近,优化治疗方案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为此,我中心采用2Gy*2次的低剂量放疗+奥妥珠单抗方案,疗效良好,且降低了胃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也助患者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后续我中心仍会持续随访,进一步探索该方案的长期疗效。
02主持人:传统免疫化疗疗效有限,复发/难治(R/R)惰淋患者预后不佳,亟需新型疗法改善预后。CD20/CD3双抗等新疗法的问世为患者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您认为其在FL等惰淋中的应用前景如何?
张薇教授
二线及以上FL患者的生存情况不容乐观,接受传统免疫化疗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仅9.9~17.6个月,且治疗选择有限3。对于R/R FL患者,可选择的含化疗方案主要为G-CHOP、GB两种,但对于老年患者而言,化疗方案通常并不适用。因此,无化疗方案成为近年来临床探索的热点。当前,指南推荐使用
目前,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已批准全球首款CD20/CD3双抗莫妥珠单抗用于既往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的R/R FL成人患者,固定疗程莫妥珠单抗方案CR率达60%,客观缓解率(ORR)达80%,中位持续缓解时间(DOR)为46.4个月,中位PFS为24个月,4年总生存(OS)率为82.7%。且其安全性良好,≥3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仅2%,无≥3级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这也为门诊皮下给药的普及提供了可靠保障4-7。这项兼具疗效和耐受性的创新疗法,为R/R FL患者实现“功能性治愈”带来曙光。未来,临床也会进一步探索莫妥珠单抗的联合治疗策略,以期提升患者获益。同时,期待更多无化疗方案从后线治疗逐步拓展至前线治疗,持续改善患者的治疗现状。
白鸥教授
近年来,CD20/CD3双抗等T细胞疗法革新了传统惰淋治疗格局,为学术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可同时靶向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和T细胞表面的CD3抗原,重定向T细胞并清除恶性B细胞,从而发挥高效肿瘤杀伤作用。除针对肿瘤细胞表面抗原外,惰淋的治疗还可通过靶向信号通路以及调控免疫微环境等途径进行,因此,将多种治疗手段协同应用,有望进一步改善患者治疗结局。
拓宽AI应用边界,赋能惰淋诊疗革新
“淋巴瘤分型众多,深耕个体化治疗,AI时代还需持续精进。未来AI赋能的药物筛选有望加速新药研发进程,助力更多中国原研药走向世界舞台。”——张薇教授
“AI可承担影像读片等重复性工作,并对信息综合梳理,但欠缺个体化判断能力。实践当中,临床医生可以携手AI,共促惰淋诊疗水平提高。”——白鸥教授
“AI工具可辅助患教,促进医患高效沟通。借助AI设置定时提醒,有助于实现随访自动化,推动患者管理机制的完善和进步。”——李文瑜教授
01主持人: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DeepSeek等AI工具为多领域带来革新。在惰淋学科发展的进程中,您认为AI技术具备怎样的应用潜力?
李文瑜教授
在惰淋实际诊疗过程中,已有患者开始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检索相关信息,并在门诊咨询时反馈所得内容。这些信息虽涵盖专业知识,但缺乏对患者个体情况的针对性考量。因此,患者可将其作为了解疾病的参考工具,但最终仍需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不过,AI工具的应用亦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增进患者对疾病基础知识的了解,优化患者教育环节,提升医患沟通效率;另一方面,随着惰淋随访患者数量持续增多,医疗工作者的负担日益加重,借助AI建立患者群,设置定时提醒,实现随访自动化,不仅可以大幅提升随访效率,还有助于收集全面的随访数据,助力后续治疗方案的优化。
张薇教授
诊断方面,临床正探索AI用于解读
白鸥教授
近年来,AI技术在各领域掀起革新浪潮。就惰淋学科而言,AI同样蕴含广阔潜力,可表现在两方面。其一,AI在患者教育方面价值突出,能够减少患者在基础问题上的咨询,提高医患沟通的效率。其二,AI辅助医疗工作,AI可承担影像读片等重复性工作,有效释放人力,可让医学人员投入到更具创造性和专业性的工作中。临床医生也需持续学习,与AI相互促进,共同助力患者实现更多治疗获益。
当下,惰淋专科建设稳步推进,创新疗法持续涌现,为学科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此同时,AI技术迅猛发展,为惰淋诊疗带来新机遇。随着AI探索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基层医疗机构的规范化诊疗意识有望得到有效提升,大型医疗中心在诊疗、科研等多方面也能获得深度赋能,各级医疗机构将合力推动惰淋诊疗高质量前行。让中国血液人继续血脉相承、步履不停,共同开创中国淋巴瘤患者的治愈之路,在这个美好时代,共同开创属于我们的惰淋时代。
张薇 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 血液内科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老年淋巴瘤学会青年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血液疾病专家委员会秘书
1995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
1995年8月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
2000年开始从事血液内科专业
2002年获得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
主要擅长淋巴瘤及
主要参与主持多项面上、首都特色、北京自然科学基金,以第一或通讯作者撰写SCI及核心期刊杂志70余篇,参与编写《淋巴瘤》《协和
白鸥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血液科副主任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 淋巴瘤专病联盟 负责人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淋巴瘤专科建设项目临床组 专家
CSCO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UCLI) 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青年学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常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 淋巴瘤学组 副组长
吉林省健康管理委员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吉林省卫生系统拔尖人才
发表论文114篇,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5篇
获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课题子课题、省级课题45项
李文瑜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行政主任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