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主任张文宏教授在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 2025)上宣布,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与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杂志(2024 IF=40.8)上发表了题为“Novel derivatives of brincidofovir and (S)-9-(3-hydroxy-2-phosphonylmethoxypropyl)adenine inhibit orthopoxviruses and human adenoviruses more potently than brincidofovir”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获得比美国NIH用于临床研究的抗猴痘药物更强更广谱的新型抗病毒药物,为新发传染病技术储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该药物即将进入临床审批阶段。
第三届感染病学术周(Oriental ID Week 2025)由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中华传染病杂志、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复旦大学感染与健康研究院、上海华申微生物与感染研究所等联合主办,开幕式于4月19日召开。
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我们要确保在疫情发生时,医疗救治和防控能力得到充分保障。中国科学院王福生院士表示,科技突破是我们的关键武器,必须让科研成果真正汇集到临床一线。
开幕式上,张文宏教授宣布了团队在抗猴痘新药研发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突破了该领域一直没有确切疗效的抗病毒药物的瓶颈,为未来正痘病毒(如天花及其同类病毒)的潜在风险做了重要的技术储备。
猴痘病毒(Mpox)与天花病毒同属正痘病毒属,对全球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自天花疫苗接种停止后,猴痘的发病率逐渐上升,2022 年全球暴发了由猴痘病毒 clade II 引起的疫情。目前,BCV 和 tecovirimat 是仅有的两种被批准用于治疗天花的化学药物,也可通过紧急研究新药(EIND)申请用于猴痘治疗。
然而,tecovirimat 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不理想,美国NIH 的 STOMP 研究在2024 年 12 月宣布终止利用 tecovirimat治疗猴痘的试验研究。原因是中期结果显示,尽管 tecovirimat 安全,但它并未显著加速皮损的消退或减轻疼痛。这意味着该药物在改善患者关键症状方面效果不明显,从而导致研究的提前终止。
鉴于猴痘病毒和其他正痘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威胁,迫切需要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单位基于之前报道的原药 (S)-HPMPC(cidofovir)和 (S)-HPMPA,设计并合成了三种新型前药:BCV formate、ODE-(S)-HPMPA formate 和 HDP-(S)-HPMPA formate。通过体外和体内实验,评估了这些新型前药的抗病毒活性、细胞毒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该项工作已经在著名学术期刊STTT(2024年影响因子40.8)上发表。
该项研究显示,ODE-(S)-HPMPA formate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对正痘病毒(包括痘苗病毒、猴痘病毒)展现出比 BCV 更强的抑制活性,其 EC50(~40nM) 和 EC90(~60nM) 值显示抗猴痘病毒活性比 BCV高出约40 倍。不仅如此,它还对人类腺病毒类型 2 和 21 的抑制效率高于 BCV。这显示该类抗病毒药物还具备广谱的抗病毒活性。
图1 药物体外抗正痘病毒活性测试(a,抗痘苗病毒活性测试;b,抗猴痘病毒活性测试)
图2 药物体外抗腺病毒活性测试(a,抗C2型腺病毒活性测试;b,抗B21型腺病毒活性测试)
HDP-(S)-HPMPA formate同样表现出比 BCV 更强的抗正痘病毒活性,但在体内实验中对痘苗病毒的保护效果略低于 ODE-(S)-HPMPA formate。BCV formate与 BCV 相比,在体外对正痘病毒的抑制活性相当,但在体内实验中对痘苗病毒的保护效果不如 ODE-(S)-HPMPA formate 和 HDP-(S)-HPMPA formate。
图3 药物体内抗痘苗病毒活性测试(a,测试流程示意图;b,攻毒后实验小时体重变化;c,攻毒后不同处理组小鼠存活率比较)
细胞毒性与肝毒性试验显示这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具有良好的体外和体内安全性。
广泛抗病毒作用是此类药物的重要特点。张文宏教授表示,这些新型前药不仅对正痘病毒有效,还对人类腺病毒展现出良好的抑制效果,为抗病毒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的科学家与临床专家正加快AI筛选,加快申请临床试验批件和评估该药物对其他DNA病毒的抑制活性。
目前,该药物成功进入申请临床批件的流程,标志着我国对新发传染病大流行的药物准备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该项目体现了国家实验室领衔创新转化全链条进行有组织科研的功能。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和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上海感染与免疫科技创新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以及工业界进行全链条的无缝合作,快速协同完成化合物的优选合成、高生物安全级别动物实验以及药效与药理毒理的深入分析,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大流行新型药物的研发。张文宏教授、王佑春教授、万延民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张一帆、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郭翠鸳、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仇超副研究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朱召芹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该项成果的公布,标志着全链条合作加速新发传染病大流行药物研发的新模式,属于大流行科技准备的重要部分。
来源:华山感染
原标题:《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与广州国家实验室上海基地宣布广谱抗猴痘药物研发取得里程碑成果!》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