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19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25 CSCO指南会在山东济南盛大召开。本次大会汇聚全国肿瘤领域专家,聚焦指南更新、前沿进展及诊疗经验分享,助力推动临床决策升级与科研成果转化。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健教授采访,分享
Q1:为了进一步加强胃肠间质瘤诊疗的规范化,此次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有哪些更新要点?
李健教授:
胃肠间质瘤作为一个相对小众的瘤种,研究进展相对有限。但我们仍期望从每年的研究成果中获取有助于提升诊疗规划质量的更新要点。
今年胃肠间质瘤领域最大的变化集中在辅助治疗方面。胃肠间质瘤是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采用靶向治疗进行辅助治疗的实体瘤。由于缺乏其他实体瘤的辅助治疗经验可供借鉴,胃肠间质瘤在辅助治疗上面临诸多难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药物使用时长问题。目前临床推荐高危患者辅助治疗时长为3年,但部分患者在中断治疗后仍面临着较高的复发风险。法国IMADGIST研究对比了6年和3年
除此之外,我们在胃肠间质瘤的影像病理诊断以及基因分型等方面也将进行一些细节上的优化调整,力求使相关内容更加明晰、简洁,以便各位专家使用指南时更加便捷。
Q2:靶向治疗作为当前胃肠间质瘤治疗的关键领域,其进展备受关注,可否请您分享一下胃肠间质瘤靶向治疗领域进展如何?
李健教授:
胃肠间质瘤与其他肿瘤存在显著差异,其核心问题在于免疫治疗领域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目前胃肠间质瘤的主要研发方向仍集中在靶向治疗。
胃肠间质瘤的特点在于近90%的患者存在KIT/PDGFRA基因突变,无论是在初始治疗阶段还是耐药后,都围绕这两个基因进行抑制研究。当前的药物研发重点是针对泛KIT突变的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对不同类型的KIT突变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有效解决耐药问题。目前正处于研发阶段的药物有NB003(广谱KIT抑制剂)和IDRX-42(高选择性KIT抑制剂),在前期的药物研究中已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和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上进行了报道。未来,这两种药物预计会定位于胃肠间质瘤的二线和三线治疗,相关研究有望在2025年开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Q3:胃肠间质瘤的分子分型对其精准治疗有着关键作用,您认为目前在分子分型领域还存在哪些挑战?
李健教授:
分子分型在实体瘤诊疗中具有关键意义,胃肠间质瘤领域亦是如此。间质瘤的分子分型主要涉及两种情形:其一为初始诊断阶段明确类型,其二为耐药后判断分子分型是否改变。
在初始诊断方面,我国当前的分子分型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检测比例日益提高。尽管部分二级医院在基因检测领域仍面临一定困境,但整体认知度与检测比例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未来,我们的目标是确保所有初诊患者均能接受基因分析检测,为此仍需持续努力推进。
然而,分子分型中还存在一些罕见类型为临床带来挑战,例如野生型间质瘤,这类肿瘤未出现KIT/PDGFRA突变。即便借助二代基因测序技术,部分患者仍难以明确分型,这类人群暂被归为“四重野生”类型。从科学角度而言,这类难以分型的患者群体值得我们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索。
对于耐药后的分子分型,其对指导后续药物选择及阐明耐药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难题:一方面,耐药后的肿瘤组织较难获取,常无法满足标本需求;另一方面,耐药后肿瘤可能出现显著异质性,单一标本检测结果难以全面反映所有病灶的基因特征。因此,许多研究者倾向于选择液体活检,但该技术在精准度与特异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尽管耐药后检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技术层面的难题仍是未来亟待克服的挑战。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