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陆伦根教授授权发布,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导读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2025年3月26-30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本届大会以“多元合作·创造消除和治愈的奇迹”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肝病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医疗从业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肝病防治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陆伦根教授分享肝病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与疾病治疗新进展。
医脉通:当前,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主要依赖血清标志物与影像学检查,AI技术在这些方面也展现出一定潜力。未来应如何更有效地实现“AI赋能医学”,以进一步提高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陆伦根 教授: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是消化和肝病医生追求的重要目标,希望通过这些方法对肝脏疾病的进展、程度、预后以及治疗反应进行有效评估。多年来,临床工作者一直在探索非创伤性的诊断方法,从最早的血清学诊断到后续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不断发展。近年来,影像学技术如超声、瞬时弹性超声、磁共振弹性成像等为无创诊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同时,AI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从影像学角度评估肝纤维化变得更加容易,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医脉通: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
陆伦根 教授: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近年来,肝纤维化治疗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在中国,中医中药对肝纤维化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一些药物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剂的研究也在不断推进,部分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为肝纤维化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针对病因的干预也是肝纤维化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可以出现逆转。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在病因治疗后,肝纤维化仍在进展,如脂肪性肝纤维化患者。这表明,在抗纤维化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病因干预,只有同时对病因进行有效干预,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这些进展促使临床医生在制定抗纤维化治疗策略时更加注重综合治疗,既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抗纤维化治疗,又要针对病因进行精准干预,从而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
医脉通:针对病毒性肝炎、MAFLD、
陆伦根 教授: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的共同结局,其病因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遗传代谢性肝病等。在临床实践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是优化疗效的关键。
首先需要明确患者肝纤维化的主要病因。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抗纤维化治疗,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由于肝纤维化的病因复杂多样,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陆伦根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科主任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肝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肝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消化分会常委、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肝胆学组委员、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学组副组长、肝纤维化学组副组长、重肝学组副组长、自身免疫性肝病学组副组长等职。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之名医-优秀风范”、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发明专利2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成果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二等奖2项,华夏科技成果二等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