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 谢坤杰
儿童脊柱侧弯是一种常见的三维脊柱畸形,根据病因可分为先天性、综合性和特发性,其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最为常见,多在10~16岁发病,发病率为1%~3%。Cobb角>10°为诊断的金标准。脊柱侧弯发病隐匿,早期不易被发现,若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姿态改变、后背痛甚至心肺功能受损,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对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早筛查、早诊断和早干预可有效阻止侧弯进展。近年来,人工智能(AI)在图像识别任务上取得了显著进展,其通过数据收集、特征提取和模型构建等步骤处理医学图像,可帮助医生进行脊柱疾病的筛查、诊断、分类和病情进展预测等。本文重点从诊断方法、优缺点等方面总结了AI在脊柱侧弯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X线片的智能诊断
X线片是诊断脊柱侧弯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可对脊柱畸形进行测量和评估。传统诊断方法主要由医生手工测量完成,依赖个人经验,端椎定位不同、端线绘制误差等因素也会导致Cobb角的测量存在一定差异。AI可自动学习X线片的图像特征,进一步识别椎体形态的特点,降低诊断主观性。现有AI诊断脊柱侧弯的方法根据其任务类型可分为三大类,即监督学习型、无监督学习型、半监督学习型。
监督学习型 通过人工标注训练集的图像,并利用标签对模型进行训练和优化,优化后的模型找到输入数据和输出结果之间的特定关系后,可直接对输入的图像进行诊断。目前此任务类型下的研究多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构建深度学习(DL)模型来诊断AIS。Sun等基于CNN分割椎体和定位椎体角,模型输出的Cobb角与人工测量结果对比,一致性(ICC)为0.994,平均绝对误差(MAD)为2.2°,该模型可同时识别同一脊柱侧弯病例中的多个弯曲,但对L5及旋转严重的椎体识别困难。Liu等基于DeeplabV3+自动分割脊柱和椎体,通过最小距离点法确定椎体角并测量Cobb角,与U-Net、残差U-Net和膨胀U-Net等主流神经网络相比,骰子相似系数(DSC)、准确度、灵敏度和Jaccard指数方面表现最佳,但该模型对变异或边缘模糊的椎体分割性能不佳。Wu等开发了一个多阶段集成网络系统(MSE-Net),利用关键点检测技术识别椎体角并自动测量Cobb角,平均诊断时间为1.7s,MAD为1.07°,准确性明显高于其他研究。Meng等开发了一个名为SpineHRNet+的混合模型,通过热图定位端椎和椎体角,进而自动测量Cobb角,在337例患者前瞻性研究中,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的MAD分别为3.18°和6.32°,该研究使用了不同严重程度、曲线类型和X线片质量(屏幕截图、手机拍照等)的病例,提升了算法的实用性,但该模型仅在两个中心测试,应用于其他中心时需微调模型。Wong等使用两个CNN算法分别用于分割脊柱和椎体,分割的结果用于自动测量Cobb角,在200个测试集图像中进行初步评估算法性能,与人工测量相比,一致性较好,ICC=0.92,MAD为2.8°,但当图像中存在椎体变异如楔形变时,测量误差较大。
无监督学习型 不依赖人工标注,模型自动分析和学习输入图像潜在的模式和隐藏的数据结构,直接输出诊断结果。Al-Bashir等基于边缘检测等算法提取关键点,利用这些点拟合一个五阶多项式,再通过曲线的拐点来确定上、下端椎,在28例患者的X线测试中,Cobb角的MAD为6.6°,简化了用户操作和干预,缩短了诊断时间,但需对脊柱感兴趣区域进行手动分割,主观影响因素大,误差也超出了5°的可接受范围。
半监督学习型 只对小部分数据进行人工标注,模型从标注中学习输入-输出关系,从未标记的数据中学习语义和颗粒度特征来增强和优化模型。Lee等开发了一个以生成性对抗网络(GAN)为基础的半监督DL模型,上游任务学习脊柱侧弯的表现,下游任务进行正常和脊柱侧弯图像的区分,模型诊断的阴性预测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950、0.985和0.285,该模型可在胸片筛查中早期诊断脊柱侧弯,但特异性比较低,需要进一步扩充训练集并优化算法来提高特异性。以上研究利用不同算法开发了用于诊断脊柱侧弯的AI模型,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X线片只能提供二维信息,如遇到椎体旋转、肋骨和固定物遮挡等情况,AI识别和诊断的准确性都会受到明显影响。
基于表面形貌的智能诊断
脊柱侧弯常以脊柱的横向偏移和正常矢状面曲度的丧失为主要特征,并伴脊柱和胸腔的旋转,导致外部躯干变形如双肩不等高、背部不对称等。传统上常采用外观检查、Adams试验和侧弯计测量等方法筛查脊柱侧弯,虽简单易行,但受筛查人员主观影响,耗时费力,阳性预测值较低。表面形貌(ST)是一种无创性评估背部畸形的方法,可通过多种技术进行,如摩尔纹、光栅立体成像、三维扫描仪等,在脊柱侧弯的筛查和早期诊断上被逐渐接受。然而,这些技术的局限性在于患者的相关参数定位复杂、解剖标志不明显,增加了测量难度。因此,为了更快速和准确地评估背部畸形程度,有学者利用AI结合ST对脊柱侧弯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诊断。
Yang等首次开发了基于裸背图像筛查AIS的DL模型,首先用Faster-CNN自动定位感兴趣区域(从头部到臀部),然后将处理后的图像输入到深度残差网络(Res-Net),通过二分类和多分类模块自动提取目标区域图像特征,该算法在脊柱侧弯检测、曲线≥20°病例检测以及严重程度分级方面均优于专家,但该模型只采用AIS人群图像,缺乏健康对照。Meng等开发了一套基于光感的X线片-可对比图像(RCI)合成系统,然后利用DL将包含红绿蓝-深度(RGBD)信息的裸背图像合成为RCI,自动预测Cobb角大小,并进一步实现AIS严重程度和曲线类型的分类。该模型在302例患者图像中进行前瞻性验证,AIS严重程度和曲线类型分类的灵敏度分别为0.909、0.974,估计的Cobb角与真实值(GT)显著相关(R2=0.984,P<0.001),该研究首次开发了由DL模型驱动的非辐射医疗设备,可实现准确的Cobb角预测,但非常依赖解剖标志的准确识别和RCI合成质量。Minotti等创建了一套基于CNN的DL模型,可从光栅立体扫描获取的ST图像中自动预测Cobb角大小,并给出脊柱侧弯的严重程度分类结果,然而同GT相比,Cobb角的MAD为6.1°,严重程度分类的准确率也仅为59%,该模型系首次将光栅立体成像与AI结合用于脊柱侧弯的筛查,但准确性仍低于临床专家。以上研究本质上是基于ST对脊柱曲线形状和椎体形态进行预测,进而估算脊柱曲率,而不是根据终板表面特征测量Cobb角,意味着其无法替代X线进行常规检查。另外,AI对轻度病例识别的灵敏度较低,很难捕捉到背部细微的变化,也容易造成误判。
基于三维超声成像的智能诊断
三维脊柱超声成像将传统二维超声和位置传感器相结合,能展示脊柱部分三维解剖结构,如椎板、横突和棘突等,可作为便捷、实时、无创的脊柱侧弯筛查和诊断工具。AI可与三维超声成像相结合,自动识别脊柱骨性结构。Wong等基于CNN在3D超声成像上识别椎体,自动对预测椎体进行配对,然后人工调整,自动测量的Cobb角MAD为3.6°,但作为一种半自动的算法,其在腰椎节段识别性能较差。Ungi等基于CNN通过超声分割椎体并进行脊柱的三维重建,使用横突作为终板测量Cobb角,MAD为2.2°,该方法高效准确,但样本量过小。Jiang等等提出了一个超声-X线生成注意网络(UXGAN),能将脊柱超声的图像合成为类似X线片的图像,该算法采用循环一致性网络和端到端训练方式,并添加了注意力模块,与真实X线片图像的Cobb角测量值相比具有显著相关性(r=0.95)。Zhou等基于两重阈值策略从超声体积投影成像中提取骨特征,分割脊柱以检测棘突,拟合可代表脊柱轮廓的曲线,进而自动测量Cobb角,可靠性优于人工。以上研究表明,AI应用于超声诊断脊柱侧弯具有一定可行性,但通过椎板中心、棘突和横突测量Cobb角比X线偏小,在评估患者病情时需要注意避免临界病例被误判,从而延误治疗时机。另外,软组织噪声、扫描参数和探头角度会影响成像质量,导致人工标注超声图像比较困难,从而影像AI诊断性能。
基于MRI成像的智能诊断
MRI成像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可直观全貌地测量椎体形态学指标,在脊柱侧弯的临床诊疗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AI可准确分割和定位椎体,为自动诊断脊柱侧弯开创了条件。Masad等利用机器学习(ML)分割脊柱,将提取的特征送入C4.5决策树分类器,并对原始分割结果进行多种形态图像处理,然后计算腰椎前凸曲率角,在正常和病理T2-MR脊柱图像上进行了测试,腰椎前凸角与Cobb角显著相关(r=0.93),但这种算法计算量过大,处理时间也较长。MRI具有检查价格昂贵、耗时费力、年幼儿童需要镇静处理的缺点,使其并不能成为诊断脊柱侧弯的常规选择,这也是目前相关AI诊断研究很少的主要原因。
基于CT成像的智能诊断
三维CT重建技术能清晰显示脊柱整体结构和病变情况,在诊断先天性脊柱侧弯上有着独特优势。Huo等基于脊柱曲率特征和几何约束构建椎体终板平面,以此测量三维Cobb角,并对整个系统进行定量评估,在不同分辨率模型中的标准差(SE)<3°,优于传统的手工和数字测量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半自动定位测量平面和手动选择终板,比较依赖操作者经验。Alukaev等利用U-Nets定位和分割椎体,自动测量Cobb角,使用15张外部数据集图像对模型进行验证,与手动测量相比一致性较好(R2=0.984),MAD为3.42°,但数据集较少,模型存在过拟合的风险。AI应用于CT诊断脊柱侧弯可提高诊断效率,但其易受椎体骨折、金属置入物等影响,而出现分割混乱和错误的情况。
综上所述,AI在儿童脊柱侧弯的诊断上准确性与临床医生相当,在侧弯分类方面甚至高于后者,展现出AI的巨大优势,其与医学影像相结合有望改善传统诊断方法的弊端,提高脊柱侧弯筛查和诊断效率、降低误诊率。然而,目前AI诊断脊柱侧弯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方面,目前大多数研究都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数据集数量少,病例均匀单一,容易出现模型过拟合的情况,从结果来看,AI的诊断性能似乎非常优秀,但未进行前瞻性的验证,其可靠性和有效性势必会受到质疑。另一方面,AI内部结构是一种“黑盒”,一旦算法出现错误,则很难找到解决方案,而AI输出的结果基于图像本身的特征,缺乏可解释性,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医生和患者对AI的接受和信任程度。未来应采用多中心、多种族、高质量和标准化的大量数据去训练模型,并进行前瞻性的验证,不断提升模型的通用性,使之更适合临床实践,同时不断优化算法结构,增加透明度,并进一步量化其决策过程。
目前AI在儿童脊柱侧弯上的应用多集中于AIS的诊断,对脊柱侧弯的多层面评估、分型、治疗和预后等却鲜有研究,因此AI距离真正应用于临床实践仍存在一段距离。另外,脊柱侧弯的诊疗相对复杂,除了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外,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病史、查体等资料才能进一步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未来AI的发展方向应以影像学诊断为基础,结合家族史、症状、查体和侧弯进展因素等方面,建立综合性AI诊疗模型,以期实现脊柱侧弯的综合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科学规划。
AI应用于儿童脊柱侧弯的诊断,可简化诊断流程,减少医生工作量,缓解医疗压力,但并不意味着AI可以完全替代医生进行临床工作,反而更可能作为一种工具辅助医生进行决策,并发现医生容易忽略的问题。相信不久的未来,AI可通过数据规范、克服技术局限,最终走向临床实践,为患者提供更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5年3月第33卷第5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