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柯教授专访:鞘内药物输注系统在癌痛管理中的应用及进展
2025-03-18 来源:医脉通

作为一种突破性技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在癌痛管理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被证实,近年来在国内的临床应用日趋增多和普及。为进一步了解IDDS在癌痛管理中的应用和进展,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马柯教授进行专访。马教授详细地阐述了IDDS的适用人群,深入解读了IDDS药物选择以及拟定方案时的考量因素,并围绕IDDS的当前挑战和未来发展分享真知灼见。



医脉通: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IDDS?哪些患者适合使用IDDS?


马柯教授:

临床中,常规的疼痛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口服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理疗和神经调控治疗等。IDDS是一种创新的给药途径,通过微型导管将镇痛药物输注至鞘内,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挥镇痛作用,目前已成为难治性癌痛的重要治疗选择。相较于传统给药方式,IDDS镇痛效果更佳,作用时间更持久,且相关不良反应更少。以吗啡为例,鞘内给药的镇痛效果可达同等口服剂量的300倍。


IDDS在疼痛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用于难治性癌痛治疗外,还可应用于复杂的非癌性疼痛,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创伤后的顽固性疼痛(如,脊髓损伤后疼痛)和术后顽固性疼痛等。


医脉通: 如何根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适宜的药物方案?拟定方案时需要重点考量哪些因素?


马柯教授: 

难治性癌痛的管理需遵循阶梯化治疗原则,当药物治疗和基础物理治疗或微创介入治疗无法实现有效镇痛,或患者无法耐受药物治疗不良反应时,可考虑进行IDDS治疗。


IDDS的药物选择对治疗效果至关重要,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氢吗啡酮、芬太尼)、离子通道药物(如,齐考诺肽)和局麻药等辅助用药。临床上,需要依据患者的疼痛类型、疼痛持续时间和既往用药史等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方案。例如,口服阿片类药物有效但无法耐受不良反应者,可以选择鞘内输注氢吗啡酮,以通过最小的药物剂量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此之外,还应考虑患者的身高、体重和生活方式等。鉴于当前IDDS在非癌性疼痛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IDDS治疗后患者的运动能力、生活和工作质量也是制定IDDS方案时的关键考量因素。


医脉通: 目前,在IDDS的临床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您认为未来如何将IDDS与其他癌痛治疗技术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优的疼痛管理方案?


马柯教授: 

IDDS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多年,当前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实现更为精准的靶向输注。例如,在复合药物输注领域如何实现不同药物的独立精准调控,从而以最小药物剂量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何提升IDDS对患者反馈的敏感度?以及如何实施体外的远程调控?研发可吸收的IDDS新材料,亦有望进一步提升IDDS的治疗效果。


展望未来,IDDS需要与药物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和抗肿瘤治疗紧密结合,贯穿于癌痛治疗的全过程,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癌痛管理方案,助力患者实现获益最大化。


专家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318100354.jpg

马柯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疼痛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副会长

上海康复学会疼痛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疼痛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