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放矢,全新靶向CD38单抗艾沙妥昔单抗为1q21+MM优化治疗选择
2025-03-04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过去的二十余年,由于新型治疗策略的引入,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但MM是一组生物学和临床高度异质性的肿瘤,仍有15%~20%的患者从目前的治疗模式中获益较小。这部分患者临床特征往往为侵袭性,表现为早期复发或原发难治,称之为高危MM1。其中,1q21+是MM中常见的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会导致患者耐药、疾病进展以及死亡风险增加,且相较于其他地区,1q21+在中国MM患者中的占比更高2-3。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优化这部分预后不良患者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全新CD38单抗艾沙妥昔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Isa-VRd)联合用药,治疗不适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的新诊断MM(NDMM)成人患者;以及艾沙妥昔单抗与泊马度胺、地塞米松(Isa-Pd)联合用药,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一线治疗(包括来那度胺和蛋白酶体抑制剂[PI])的MM成人患者4。此次获批为更多中国MM患者带来新机,有望改善1q21+ MM患者的预后。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季石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洁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高广勋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松福教授深入剖析艾沙妥昔单抗如何凭借其独特作用机制,为1q21+ MM患者点亮长期生存的希望之光。


1q21+ MM患者不良生存困境亟待破解


MM是一种克隆浆细胞异常增殖的恶性血液肿瘤,具有复杂的遗传和预后异质性。其中1q21+是MM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之一,在约30%-40%NDMM患者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比例在中国人群中更高,约为40-60%2。在复发/难治性MM(RRMM)患者中,1q21+发生率更是达到50%-80%5


1q21+是MM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伴1q21+患者往往具有侵袭性临床特征,且生存结局明显较差2。中国一项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显示:与1q21-相比,1q21+MM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降低(NR vs 32个月;p<0.0001),且随着拷贝数增加,PFS进一步缩短,1q21 amp(≥4个拷贝)和1q21 gain(3个拷贝)MM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24个月和35个月(p=0.0072)6。2025版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中也明确指出1q21+是MM重要预后因素7。此外,1q21+常与其他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并存,进一步加剧患者的不良预后8


在真实世界中,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方案治疗1q21+ RRMM患者中位生存期(OS)仅为8.3个月9。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Myeloma XI和医学研究委员会Myeloma XI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1q21+对MM的不良影响一直延续到免疫调节药物(IMiDs)和PI治疗的时代,1q21+的存在与死亡风险增加68%相关3。虽然CD38单抗的出现显著提高了RRMM患者的生存获益,但1q21+ MM患者仍可能因CD55过表达,影响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作用,最终导致对其他更依赖于CDC的CD38单抗耐药10-11


全新靶向CD38单抗强势破局,有望克服1q21+ RRMM不良预后


相比于其他通过强效CDC效应发挥作用的CD38单抗,艾沙妥昔单抗具有适度的CDC效应,其抗肿瘤活性更多地依赖于直接诱导凋亡的能力10。ICARIA-MM研究证实了艾沙妥昔单抗可改善1q21+MM患者的预后10,该研究纳入307例患者,意向治疗人群中,49.4%的Isa-Pd治疗患者和34%的Pd治疗患者伴有1q21+。结果显示:Isa-Pd组中伴1q21+患者的PFS曲线与无1q21+患者曲线在1年内重叠(图1),而Pd组中伴1q21+与无1q21+患者的PFS曲线明显分离(图2),伴1q21+患者的PFS较短,表明含艾沙妥昔单抗的方案有望克服1q21+部分不良预后。

 

10001.png

图1 Isa-Pd治疗组伴或不伴1q21+患者PFS曲线


10002.png

图2 Pd治疗组或不伴1q21+患者PFS曲线


ICARIA-MM研究显示,Isa-Pd组较Pd组改善1q21+ MM患者的PFS和OS。Isa-Pd组和Pd组1q21+ MM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9.5个月和3.8个月(HR=0.40),中位OS分别为21.3个月和13.9个月(HR=0.72)。此外,在不同1q21+亚组(1q21+、孤立的1q21+、1q21 amp、1q21 gain)中,以艾沙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方案均具有更好的缓解获益(图3),且各亚组的安全性数据与ICARIA-MM总体治疗人群一致10


10003.png

图3 不同1q21+亚组患者Isa-Pd或Pd治疗后ORR和≥VGPR率


在ICARIA-MM研究中观察到,针对1q21+ MM患者,以艾沙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疗法(Isa-Pd)展现出良好疗效,这一结果表明,该疗法能够有效减轻1q21+对RRMM患者带来的负面预后影响,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


专家寄语


王季石教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近年来,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以及临床试验证据的持续积累,MM的治疗已逐步倾向于个体化、精准治疗。其中,CD38单抗在MM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1q21+ MM可能因CD55过表达,影响CDC作用,最终导致对依赖于CDC的CD38单抗耐药。在这一困境下,艾沙妥昔单抗脱颖而出。与其他CD38单抗不同,艾沙妥昔单抗具有适度的CDC效应,其抗肿瘤活性更多地依赖于直接诱导凋亡的能力。这一独特的作用机制,为1q21+ MM患者打破了耐药的枷锁,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与生存曙光。


金洁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在MM的治疗领域中,1q21+作为常见且具有不良预后影响的细胞遗传学异常,长期以来都是临床治疗中亟待攻克的难题。艾沙妥昔单抗的获批为这一棘手难题带来了转机,ICARIA-MM研究结果证实,Isa-Pd显著提升了1q21+ MM患者的PFS和OS。该研究结果不仅意味着1q21+ MM患者终于迎来了更为高效、精准的全新治疗选择,还推动了MM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有望整体提升MM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情况。


高广勋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精确的预后评估与危险分层对于MM的精准治疗至关重要,MM进行危险分层的主要依据之一是细胞遗传学异常,其中1q21+较常见且与预后不良密切相关,一直是临床治疗关注的重点。艾沙妥昔单抗为基础的联合疗法(Isa-Pd)在不同1q21+亚组中均有更好的缓解获益,且与总体人群安全性一致,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展望未来,免疫治疗技术的持续优化,以及药物作用机制探索的不断深入,将为MM患者的精准治疗带来更多希望。


江松福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在RRMM患者的管理中,对既往治疗和患者预后进行细致的临床评估至关重要。随着MM生存期的不断延长,患者复发以及对先前疗法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愈发凸显。艾沙妥昔单抗在1q21+MM治疗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令人期待的良好前景。未来的研究需深入探索其与不同药物、治疗手段的联合治疗方案,以实现更优的治疗效果,进而持续推动MM治疗领域朝着更高水平迈进,为MM患者带来更多希望。


10001.jpeg

王季石 教授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贵州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助理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血液科主任

贵州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终身教授,二级教授,博导,苏州大学血液学博士,上海复旦大学临床血液博士后, 美国纽约医学院5年博士后

贵州省血液病研究所所长,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助理,血液科主任,贵州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

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贵州省核心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白血病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届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中国老年血液学会常委

美国国际血液病学会(ASH)资深会员

贵州省医学会副会长,贵州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贵州医科大学留联会会长,农工党贵医大总支主委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03篇,总影响因子480分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

以排名第一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一项,贵州省科技进步奖四项

贵州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主编《新编实用血液病学》专著2部

获第一届贵州省创新争优科技榜样奖和优秀科技个人奖

获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入选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贵州省候选人

2022、2023、2024年度科研究型医院研究型人才

10003.png

金洁 教授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名誉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室主任

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学科-浙一医院血液学科带头人

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浙江省血液恶性疾病国际合作基地主任

浙江大学癌症研究院恶性血液病基础与临床研究负责人

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白血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创新团队带头人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委会主任委员

抗癌协会血液疾病转化医学前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副主任委员

CSCO抗淋巴瘤联盟常务委员

海峡两岸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中国健促会血液学会常务委员

浙江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学会血液学分会会长


10004.png

高广勋 教授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全军血液病专病中心主任

全军血液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中西医骨髓瘤整合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委会委员

陕西省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

陕西省医师协会血液学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陕西省卫生健康血液肿瘤创新团队负责人

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0002.png

江松福 教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内科二系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骨髓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整合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多发性骨髓瘤学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病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院协会罕见病专委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浆细胞疾病专委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老年血液病长三角学分会副主委

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血液病学专委会副主委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委员

浙江省血液病学医师协会委员

浙江省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分会委员


审批编码:MAT-CN-2504647


参考文献
1.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骨髓瘤与浆细胞疾病学组,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4,45(05):430-435.
2.You H, et al. Front Oncol. 2022;12:938392.
3.Bisht K, et al. Expert Rev Hematol. 2021;14(12):1099-1114.
4.艾沙妥昔单抗注射液说明书(2025年1月24日).
6.Li, Y,et al. Annals of Hematology (2025) 104:503–513
8.原瑞凤,等.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0, 41(1):10-15.
9.Klein U, et al. Cancer. 2011;117(10):2136-2144.
10.Martin T, et al. Haematologica. 2022 Oct 1;107(10):2485-2491.
11.Michel de Weers, et al. . J Immunol 1 February 2011; 186 (3): 1840–184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