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癌症患者最普遍的症状之一,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临床问题之一。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癌痛管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疼痛控制率同患者止痛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为进一步推进癌痛全程管理,改善我国癌痛诊疗现状,在“县域医疗卫生机构癌痛全程管理精准能力提升项目第二期师资培训班”上,医脉通特邀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进行专访,樊教授围绕癌痛全程管理的重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分享了真知灼见,并为癌痛全程管理的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
医脉通:请您结合我国癌痛的流行病学和管理现状谈一谈,为什么提出癌痛全程管理这一理念?早期启动癌痛全程管理有哪些优势?
樊碧发教授:
在疾病管理过程中,明确癌痛全程管理的核心理念至关重要。基于癌痛全程管理方案,在疾病早期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癌痛管理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存量癌痛患者数量庞大。为进一步提升癌症和癌痛的治疗质量和水平,癌痛全程管理势在必行。大量事实表明,与癌痛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时启动癌痛管理相比,早期实施癌痛全程管理并进行积极干预可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医脉通:目前癌痛治疗领域涌现了哪些新的药物和技术?这些新药物和技术应在何时启用?如何将这些新进展有效整合到癌痛治疗方案中,实现精准化、个性化诊疗?
樊碧发教授:
在疼痛医学领域,癌痛治疗发展迅速,新的药物和技术不断涌现。在药物治疗方面,阿片类药物发挥着重要作用,吗啡、芬太尼、羟考酮和氢吗啡酮等药物的出现,为癌痛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在技术进展方面:(1)药物治疗技术不断更新:例如阿片类药物的控/缓释技术和防滥用技术,可在精准发挥镇痛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药物流弊和滥用;(2)针对癌症治疗的技术在癌痛治疗领域应用广泛,例如针对骨转移椎脊柱疼痛的椎体成型技术,针对骨转移疼痛的肿瘤射频消融技术和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等。
值得注意的是,新技术和药物一定要在疾病早期或适时应用于患者,而非作为最后的治疗选择,否则将错失最佳应用时机,无法实现获益最大化。
在全面掌握新技术和药物的基本特征,包括基本要领、适应证、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等要素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精准化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将显著提高癌痛全程管理的效果。
医脉通:您认为该如何建立高效的多学科协作机制,以切实改善癌痛诊疗现状?
樊碧发教授:
癌痛全程管理和癌痛综合管理均强调了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多学科协作往往面临着职责划分不清晰和沟通协调困难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多学科协作团队一定要选定牵头科室。例如,若当前癌痛问题最为显著,便可由疼痛科担任牵头科室;若其他症状更为突出,则由对应科室负责牵头。在各科室职责划分明确的基础上,沟通协调工作也会更为顺畅高效,多学科协作便能切实有效地改善癌痛诊疗水平。
医脉通: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癌痛诊疗存在哪些短板?为推动癌痛全程管理理念在基层的普及和落地,您有哪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樊碧发教授: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包括部分稍大型医疗机构,常存在癌痛诊疗专业人才匮乏和诊疗规范执行不到位等短板。
为推动癌痛全程管理理念在基层的普及和落地,首要任务是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建立疼痛医学中心,大批量培养疼痛医学专业人才,是基层医疗机构切实落实癌痛全程管理的重要保障。其次,诊疗规范培训同样至关重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执行诊疗规范,是推动癌痛全程管理理念在基层普及和落实的具体措施。将专业人才培养与诊疗规范培训紧密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癌痛诊疗能力。
专家简介
樊碧发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
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社会办医分会会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老年疼痛疾病研究分会会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疼痛学杂志》主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