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化疗(IC)联合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
2025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院士,孙颖教授,唐玲珑教授团队在《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响因子503.1)发表了“鼻咽癌诱导化疗后缩小体积放疗对比传统放疗”的研究成果,这也是CA创刊以来发表的全球首篇临床试验研究论著!医脉通特邀马骏院士对这项突破性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点评。
研究简介
本研究为多中心、非劣效性、随机III期临床试验,完成诱导化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被随机(1:1)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基于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的减量放疗(IC后组)和基于诱导化疗前肿瘤体积的常规放疗(IC前组)。主要终点为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非劣效性界值为8%。次要终点包括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QoL)。
研究纳入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期间完成诱导化疗的445例局部晚期鼻咽癌(LANPC)患者,随机(1:1)分为IC后组(n=225)和IC前组(n=220)。两组的基线特征均衡。445例随机分组患者中,IC后组222例(98.7%)、IC前组220例(100%)患者开始接受方案规定的放疗并纳入安全性分析集。
剂量学结果
IC后组的GTV平均值±标准差小于IC前组(66.6±34.8 vs. 80.9±39.7 cm³;p<0.001),GTVnx和GTVnd的平均值±标准差也更小。两组对GTV的照射剂量无差异,但IC后组对周围功能结构的照射剂量显著降低。
疗效结果
中位随访40.4个月后,445例患者中有38例(8.5%)出现局部区域复发,IC后组17例(7.6%),IC前组21例(9.5%)。意向性分析集显示,IC后组3年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为91.5%,IC前组为91.2%,差异为 0.3%,分层HR为0.82(95%CI:0.44- 1.50)。符合方案集分析结果相似。在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无失败生存率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
两组在急性化疗相关毒性方面无显著差异。诱导化疗后组急性放射性毒性(如3-4级黏膜炎、3级口干)和晚期放射性毒性(如3-4级中耳炎、听力损伤、3级口干)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在无疾病复发或转移且完成3年随访的患者中,与基线评分相比,诱导化疗后组在QLQ-C30量表的全球健康状况、身体功能、情绪功能以及QLQ-H&N35量表的口干、唾液黏稠度等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诱导化疗前组。
该研究结果显示,减量放疗在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方面不劣于常规放疗,且毒性更低,生活质量更高。
专家点评
马骏院士:2018年提出的鼻咽癌诱导化疗后放疗共识建议对诱导前后的肿瘤体积均给予全剂量根治性放疗,但该共识基于头颈部肿瘤经验,未充分考虑鼻咽癌的独特性,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当前放疗策略。减量放疗因生存非劣效性、低毒性和高生活质量而被关注。
一般来说,肿瘤病灶的扩大和周围浸润符合肿瘤克隆源性密度的原则,从亚临床病灶、微观病灶到临床可检测病灶,所需的照射剂量递增。诱导化疗可缩瘤,部分临床病灶降级,辐射需求降低。本研究中,我们确保诱导化疗后临床可检测病灶接受至少66Gy照射(GTVnx为70Gy,GTVnd为66-70Gy),并将肿瘤侵犯的骨结构纳入GTV,给予至少70Gy照射。对于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减少的其他结构,我们的试验确保至少给予60Gy的照射,以确保亚临床或微观病灶获得足够剂量,改善了腮腺和内耳相关症状。
在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方面,将照射剂量范围缩小至诱导化疗后的肿瘤体积,可有效降低周围结构辐射剂量。研究显示,晚期3级及以上中耳炎发生率显著下降,急性黏膜炎的发生率大幅降低,3级或以上黏膜炎的发生率降低了近15%,约10%患者体重减轻情况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本研究结果有力支持了基于诱导化疗后肿瘤体积的减量放疗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仅降低了治疗相关毒性,还显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尽管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特别是在鼻咽癌非高发地区患者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但其在鼻咽癌治疗领域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的发表是对我们团队辛勤耕耘与不懈探索的肯定,未来我们期待这一成果能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全球鼻咽癌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