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教授谈胃癌免疫治疗:从“破冰”到“立新”的关键之年 | 2024 胃肠肿瘤年终大盘点
2025-01-26

由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杭州东方临床肿瘤研究中心(ECCO)共同主办的“2024胃肠肿瘤年终大盘点”于2025年1月18日在上海召开。会议围绕2024年胃癌、肠癌治疗的创新药物及最新临床研究进展,跟进全球前沿动态。值此会议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药科大学附属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周俊教授进行专访,分享胃癌免疫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屏幕截图 2025-01-26 092206.png



医脉通:本次大会上,您以《免疫治疗在消化道肿瘤的破与立》为题进行汇报,可否请您分享下2024年度在胃癌围手术期免疫治疗领域有哪些重大突破?


周俊教授:近年来,胃癌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应用,已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突破。CheckMate-649研究作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试验,首次证实了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显著优势,奠定了免疫联合化疗在晚期胃癌一线治疗中的标准地位。


随着晚期胃癌一线免疫联合化疗的成功,围术期治疗的探索成为必然趋势。2024年,KEYNOTE-585研究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胃肠肿瘤年会(ESMO GI)上作为LBA重磅亮相,探索了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在局部晚期胃癌和胃食管交界处癌(GC/GEJC)围手术期治疗中的应用。KEYNOTE-585研究结果显示,免疫联合化疗将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从2%提升至13.4%,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获益。同时无事件生存期(EFS)也从25个月延长至44.4个月,但由于其研究设计极为严谨,未能达到预设的统计学显著性标准,从而被判定为阴性结果。尽管如此,这一阴性结果并不能简单地否定免疫联合化疗在EFS方面的潜在获益。从绝对数值上看,EFS的提升非常可观,这表明免疫联合化疗在延长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方面仍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此外,该研究中实验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为60个月,而对照组为58个月,OS未显示出显著获益。这一结果提示,尽管免疫联合化疗在pCR和EFS方面表现出色,但在OS获益上仍面临挑战。在临床实践中,治疗目标的选择也面临诸多困境,究竟是应着眼于患者术前的新辅助治疗以实现降期,还是应关注EFS的延长,从而在心理、社会和家庭层面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亦或是应着重考虑OS的获益,以实现患者长期生存的目标。这三者之间的平衡需要综合患者的个体情况、疾病特征以及治疗风险与收益,经过充分的评估和考量后做出决策。


医脉通:免疫治疗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如何进一步精准筛选出获益群体依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您认为,除了PD-L1之外,还有哪些生物标志物有望改善这一问题?


周俊教授:在胃癌免疫治疗领域,生物标志物的探索经历了长期且多样的研究过程。胃癌具有高度的异质性,不仅在解剖部位上存在差异(如贲门、胃食管结合部、胃体、胃窦等),其免疫微环境也因部位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胃癌在治疗过程中还表现出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这使得单一治疗方案难以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


在免疫治疗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中,从早期的肿瘤细胞阳性比例分数(TPS)到联合阳性评分(CPS)的转变是一个重要进展。胃癌常表现为TPS低表达,而CPS则能更全面地反映肿瘤细胞及其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状态,从而更精准地预测免疫联合化疗的疗效。除了CPS,其他标志物如错配修复缺陷(dMMR)和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也备受关注。这些标志物虽然在胃癌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不到5%),但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极为显著,因此在治疗前进行精准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肿瘤突变负荷(TMB)高的患者在免疫联合化疗中也显示出显著的疗效优势。在靶向治疗方面,HER2是一个重要的靶点。然而,对于HER2阳性且CPS低表达的患者,免疫联合化疗可能无法带来生存获益,甚至可能影响预后。因此,在HER2阳性患者中,检测CPS等生物标志物对于筛选适合免疫联合治疗的人群至关重要。


未来,胃癌治疗不仅需要关注免疫相关生物标志物,还需进一步探索共表达和互斥表达的靶点。通过综合多种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构建更精准的治疗模式,才能更好地筛选出免疫治疗的潜在获益人群。


医脉通:展望2025年,您认为在胃癌免疫治疗领域还有哪些关键的研究方向值得重点关注?


周俊教授:免疫治疗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以联合治疗和精准筛选人群为核心。当前,PD-1/PD-L1单抗及CTLA-4单抗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单药治疗在国内外的应用范围广泛,无论是在一线治疗还是围术期治疗中,其疗效提升空间有限。因此,未来免疫治疗的发展需要突破这一瓶颈,走向联合治疗时代,免疫联合化疗、免疫联合靶向治疗以及不同机制的免疫治疗联合。在药物研发方面,从单抗类药物到双特异性抗体和多特异性抗体的开发将成为未来免疫治疗发展的重要方向。综上所述,2025年免疫治疗有望从1.0时代迈向2.0时代,实现更多联合治疗模式、更多双特异性抗体的应用以及更精准的共表达靶点分析和人群筛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