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作在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2025-07-08 来源:医药前沿

作者:杜欣蔓,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陈刚,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是一种复杂且危及生命的临床状况,多学科协作在其诊治中至关重要。这2 种疾病在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和潜在冲突,只有多学科团队密切配合才能优化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够确保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快速决策,尤其是在急性期干预的“黄金时间”内。

 

心血管科负责心肌梗死的诊断和治疗,重点是心肌的再灌注、预防心脏功能进一步损伤以及治疗心律失常等心脏并发症。神经科负责脑出血的评估与管理,包括神经功能评估、颅内压监测以及止血治疗方案的制订。当患者脑出血量较大、导致脑疝或颅内压显著升高时,可能需要神经外科进行手术干预,如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

 

在术前和术后阶段,与心血管科合作,平衡手术的风险与心脏功能支持的需要。多学科协作在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和早期治疗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协调心血管、神经、重症监护等团队的介入。其负责制订合理的用药计划,尤其是抗凝、抗血小板和止血药物的使用。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可推动多学科协作的理念广泛应用,促进该协作模式下的临床治疗优化,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因此,多学科协作在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的研究中至关重要,涉及从病理机制到临床处理和康复的多方面内容。通过跨学科的深入合作,不仅能够优化患者的治疗效果,还能推动对这一复杂病理状态的全面理解,有助于未来临床实践中更加有效地预防和处理这种高危临床情境。

 

1. 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挑战

 

1.1 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的供血中断或严重减少,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其临床特点复杂多样,主要表现在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变化以及影像学等方面。心肌梗死的最常见症状是持续性剧烈胸痛,多描述为胸部压榨感、紧迫感或灼烧感,通常位于胸骨后方或左侧,疼痛可向肩部、背部、下颌、左臂或腹部放射。持续时间:疼痛通常持续超过20 min,且不能通过休息或使用硝酸甘油缓解。疼痛常伴有强烈的不适感,与稳定型心绞痛不同,心肌梗死疼痛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

 

心肌坏死会释放特异的生化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的动态变化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依据,在心肌损伤后4 ~ 6 h 开始显著上升,12 ~ 24 h达到高峰,并可持续数日,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冠脉造影是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金标准”,通过冠脉造影可以精确定位梗死的冠状动脉责任血管,指导后续治疗策略,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1.2 脑出血的临床特点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组织,引发局部损伤和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病。其临床特点因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速度及患者的基础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神经系统症状。脑出血的头痛通常剧烈而突然,患者可能描述为“爆发性”头痛,尤其是大出血时更为明显。头痛的部位取决于出血部位,但通常呈弥漫性,伴随恶心、呕吐,类似于颅内压升高的表现。较大面积的出血可迅速导致意识障碍,从轻微嗜睡、困倦到昏迷不等。意识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

 

当出血累及脑干时,患者可能迅速进入昏迷状态,预示病情严重。脑出血通常会导致一侧身体出现运动或感觉障碍,常见的是对侧肢体无力或瘫痪。若出血累及视放射或视皮质,可能导致对侧视野缺损(偏盲)。若出血影响语言中枢,如左侧大脑半球的Broca 区或Wernicke区,患者可能出现表达性失语或理解性失语。早期的手术干预(如血肿清除术)或药物治疗(如降压、脱水降颅压等)可以显著改善预后。因此,尽早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

 

1.3 两者合并的治疗矛盾与挑战

 

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病情复杂,这2 种疾病的治疗目标和策略之间存在显著矛盾。心肌梗死的治疗通常以恢复冠脉血流、预防血栓形成和改善心肌供血为主,往往需要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而脑出血的治疗以减少出血、控制颅内压和防止再出血为重点,通常要求避免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这2 种治疗方向的冲突导致其临床治疗面临着较大挑战。心肌梗死的治疗通常需要使用抗凝药(如肝素华法林)和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来防止血栓扩展、促进冠状动脉再通。这是预防再次心肌梗死和减少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对于脑出血,特别是急性期患者,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出血量,加重病情,甚至可能导致颅内再出血。因此,脑出血患者通常要求停止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以避免加重出血。如果患者不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心肌梗死后的再次血栓形成和急性冠脉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但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可能加剧脑出血,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

 

对于合并脑出血的心肌梗死患者,尤其是出血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冠脉介入相关的抗凝治疗可能会加剧脑出血,增加手术的复杂性和风险。治疗矛盾在于,如果脑出血的风险过大,冠脉介入及其相关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无法进行;然而,如果不进行冠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梗塞无法解除,心肌损伤将进一步加剧。因此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心血管科、神经科、重症监护、影像科等)紧密合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如何在心血管保护和神经系统保护之间取得平衡,是最为关键的挑战。

 

1.4 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

 

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是一种复杂且危及生命的临床状况,多学科协作在其诊治中至关重要。由于2 种疾病的治疗策略相互矛盾,涉及抗凝、溶栓、降压等一系列治疗手段,多学科协作可以有效整合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为患者制订最优的治疗方案。因此,心血管科、神经科和重症监护科等团队需要协作,以评估如何平衡治疗方案的利弊。

 

Huang 等认为脑出血患者在2 周或1 个月内恢复口服抗凝治疗是有益的,不会增加出血事件的风险,并可减少缺血和致命终点事件的发生。多学科团队协作能够确保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快速决策,尤其是在急性期干预的“黄金时间”内。心血管科对患者进行心脏监测和评估,并提供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建议,在合并脑出血时考虑如何调整药物剂量和使用时机。神经科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估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其对大脑功能的影响,提供脑出血风险评估,指导抗凝药物的使用策略。

 

当脑出血量较大、导致脑疝或颅内压显著升高时,神经外科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急诊科医生负责初步诊断、稳定病情并迅速将患者转交给相关专科。急诊科团队在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和早期治疗决策中起到关键作用,协调心血管、神经、重症监护等团队的介入。

 

重症监护科对病情危重的患者进行生命支持,特别是心肌梗死和脑出血同时导致心脑功能不全时,重症监护团队提供的支持(如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是不可或缺的。该团队还与其他科室合作,调控血压、血氧、体液平衡等,以减少心脏和脑出血损伤。

 

血管内科在某些脑出血病例中,尤其是由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发的出血,血管内治疗(如血管栓塞术)可能是减少出血的一种微创选择。血管内科与心脏科紧密协作,在必要时进行血管成像或微创介入手术。药剂科负责制订合理的用药计划,尤其是抗凝、抗血小板和止血药物的使用。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康复需求不同,但都涉及长期功能恢复。康复科负责为患者制订个性化康复计划,既要恢复心脏功能,又要考虑脑出血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2. 当前研究进展

 

2.1 多学科协作的治疗优势

 

多学科团队能够根据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用药方案,平衡心脑之间的治疗矛盾。在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的治疗中,涉及多种复杂治疗手段,如抗凝、抗血小板、血压管理、再灌注治疗和神经保护等。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协作,可以综合考虑各学科的治疗原则,优化治疗策略,确保治疗方案既能保护心脏功能,又能减少脑出血进展的风险。多学科团队可以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等多种方式,动态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

 

神经科和影像科定期监测脑出血量和颅内压,心脏科监测心功能和冠状动脉血流情况,重症监护科则提供全身监护。这种多维度的监测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在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中,血压管理尤为重要。通过神经科和心脏科的协作,团队可以动态调整降压治疗的强度,既保证脑部不会因高血压导致再出血,也不会使心脏供血不足。

 

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药物治疗常常存在矛盾,尤其是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和溶栓剂的使用。如果缺乏多学科协作,单独的科室可能无法平衡治疗利弊。而多学科团队能够通过联合会诊和讨论,共同决定最安全的用药方案。通过多学科的快速反应机制,患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接受影像学检查、手术和药物调整,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患者度过急性期后,康复阶段的多学科协作也非常重要。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心脏康复,而脑出血患者则需要神经康复。

 

多学科团队可以制订联合康复计划,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生活。心脏康复团队可以帮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活动,神经康复团队可以专注于患者的运动、语言和认知功能的恢复。通过多学科协作,患者可以得到全面的康复支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的过程中,患者及家属的教育和心理支持同样重要。多学科团队可以共同参与患者的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病情和治疗过程,缓解焦虑,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神经科和心理科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干预,帮助其应对脑出血带来的认知或情绪问题,心脏科则帮助患者理解心脏康复的重要性,保持合理的生活方式。多学科协作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患者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密切合作,能够全面评估和优化治疗方案,平衡心脏和脑部的治疗需求,降低治疗风险,提高治疗效果,并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在这种复杂病例中,多学科协作不仅能提升医疗效率,还能够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率,是现代医学中处理复杂疾病不可或缺的模式。

 

2.2 多学科协作的工具与平台

 

多学科协作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复杂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为促进多学科团队的有效协作,使用合适的工具和平台至关重要。这些工具和平台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沟通、共享数据、进行决策支持和实施临床管理。常用的多学科协作工具与平台,有电子病历系统和医疗信息系统。

 

不同科室的医生可以方便地访问患者的全面医疗记录,包括病史、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计划等,可集成来自心血管科、神经科、影像科、重症医学科等多个科室的患者信息,便于多学科团队协调治疗。实时共享患者信息,减少信息遗漏,有利于提高诊疗效率。集成医疗信息平台医疗信息系统通过将不同科室产生的影像、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后记录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做出更好决策。多学科团队可以通过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共同查看心脏和脑部的影像学结果,实时讨论病情演变。远程医疗与虚拟会议工具允许多学科专家跨地域进行病例讨论和治疗方案设计。

 

尤其在大型综合医院与区域性医院之间,远程医疗能弥合物理距离带来的沟通障碍,支持在线诊断、团队会诊、跨学科讨论,促进及时决策。特别适用于偏远地区或医疗资源不均衡的情况,实现即时会诊和多学科专家的参与。虚拟病房是一种多学科协作平台,通过在线方式监控患者病情,特别是在出院后或转诊期间,多个科室可以实时获取患者的数据和状态,并协同调整治疗方案。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在多学科协作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提供基于最新证据的临床建议,帮助医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结合病理、实验室、影像等多维数据,向心血管、神经等不同科室提供诊断和治疗建议,为医生提供实时更新的循证医学信息,帮助多学科团队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制订治疗方案。数据共享和研究协作平台广泛用于多学科研究项目的数据收集、存储和分析。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这些平台进行数据共享、数据清理和分析,确保不同学科之间的信息流畅。其可为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安全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工具,同时进行多站点、多学科的数据协作,有效促进科研成果的发表和推广。团队协作工具与项目管理平台允许不同学科团队进行实时通信、任务分配和项目进度追踪。这些工具通过集成各类通讯功能,如聊天、视频会议、文档共享,提高多学科团队的协同效率,提供项目管理、团队沟通和任务分派功能,使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能协同工作。

 

多学科团队能够共享患者病例、科研进展、会议记录等信息,确保各方及时跟进。共享文档与知识库允许团队实时编辑共享文档,并建立知识库用于存储研究资料、患者记录等。不同学科可以随时访问和更新文档,避免信息滞后或丢失,便于存储、编辑和管理多学科研究资料和临床指南,促进团队的知识共享和研究成果的积累。

 

3. 展望

 

未来,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的多学科协作在技术进步、医疗模式转型以及跨学科整合等方面将迎来广阔的前景。这种协作模式有望通过更加智能、高效的工具,以及创新的医疗管理方式,提升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更深度地应用于心肌梗死和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决策中,可以通过实时分析患者的生理数据、医学影像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建议。在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治疗中,人工智能可以预测并发症的发生时间,辅助医生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更为精准的治疗决策。人工智能可基于患者的CT/MRI 影像量化脑出血的出血量和位置,并结合心电图和血流动力学数据,为医生提供抗凝治疗的最佳时机建议。

 

人工智能还可以基于患者的综合病情数据,实时进行风险评估。例如,评估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冠脉手术时的脑出血复发风险,并根据风险模型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心肌梗死和脑出血治疗可能会依赖更精准的基因和分子层面诊断。通过基因组学分析,医生可以了解患者对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如抗血小板药物的代谢能力),从而制订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对标准剂量的抗凝药物耐受性较差,基因组学数据可以帮助医生调整剂量,降低脑出血复发的风险。未来医疗平台将结合大数据、AI 和基因组学技术,帮助多学科团队进行精准医疗,甚至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杜欣蔓,陈刚.多学科协作在心肌梗死合并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医药前沿,2024,14(35):33-37.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