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SH】赵维莅教授、王黎教授团队:维泊妥珠单抗、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治疗年老体弱的DLBCL患者成果
2024-12-18

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2024年12月7日-10日在美国圣迭戈线上+线下同步召开,作为血液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盛会之一,云集了全球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和诊疗经验。近年我国血液领域研究进展飞速,越来越多的创新研究成果亮相国际舞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王黎教授团队在此次ASH公布了一项维泊妥珠单抗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POLA-ZR2)治疗年老体弱的老年DLBCL患者的研究成果[1]


研究背景/目的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对于年老体弱的老年DLBCL的治疗仍未达成共识,且治疗手段有限。由于该类患者特殊性,迫切需要更好地平衡疗效和安全性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将维泊妥珠单抗、泽布替尼、利妥昔单抗联合来那度胺(POLA-ZR2)方案应用于年老体弱的DLBCL患者,旨探讨四联方案在该人群中的疗效。


研究设计


通过综合老年评估分类标准(CGA)评估为unfit或frail的DLBCL患者会接受每21天一次的POLA-ZR2方案,共6周期。具体如下:第1周期第2天以及第2-6周期第2天静脉给予维泊妥珠单抗1.8mg /kg;泽布替尼160mg,每日2次,口服,第1天至第21天;来那度胺25mg,每天1次,口服,第2天至第11天;每周期第1天静脉给与利妥昔单抗静脉给予375mg/m2。3个周期后进行PET-CT中期疗效评估,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患者将继续接受3个周期的POLA-ZR2方案,最终进行PET-CT终期评估。研究终点包括完全缓解(CR)率以及总缓解率(ORR)。


研究结果


2023年4月至2024年3月期间,共22例患者接受POLA-ZR2方案,其中17例(77%)为新诊断患者,5例(23%)为复发或难治性(R/R)患者。中位年龄为75岁(范围:70-88岁)。男性13例(59%),女性9例(41%)。17例(77%)患者为晚期(Ann Arbor III至IV期)疾病,17例(77%)患者的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为3至5分。13例(59%)患者被归类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8例(36%)患者有BCL2/MYC双表达(如表1)。


表1 患者基线

640.jpeg


截至目前,19例(86%)患者完成治疗并获得治疗终期评价,3例(14%)患者仍在治疗中,但在3个周期后获得中期评价结果。


四联方案获高缓解率。17例(77%)患者达到CR(3个周期后中期评估3例,最终评估14例),2例(9%)PR,1例(5%)病情稳定(SD),2例(9%)病情进展(PD)。在该队列中,CR率为77% (17/22),ORR为86%(19/22)(如表2)。


表2 患者POLA-ZR2治疗缓解情况

640 (1).jpeg



专家解读

王黎教授:对于年老体弱的这类DLBCL患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仍是关键。既往证实的R-based免疫化疗方案不足以保证该类特殊人群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新药涌现的时代下,基于新药的去化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新选择机会。既往小样本阶段性报告,验证了ZPR[2]三药联合在初治的该类人群中获得了高的缓解ORR为100%,CR为92%,相较于R-miniCHOP[3](ORR 73%,CR 62%),显示出了令人满意的深度缓解,并具有可控的安全性。本报道中的患者具有高风险的临床病理特征,但无论是新诊断患者还是R/R的患者都受益于这种有效的四联(POLA-ZR2)方案。该报告显示的可喜疗效(ORR 86%,CR 77%)为该类人群提供了临床证据。基于此一项多中心2期试验正在进行中(NCT06522555),进一步评估Pola-ZR2方案作为这些患者一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这种治疗组合的潜在治疗机制。


赵维莅.png

赵维莅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技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

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淋巴细胞疾病学组组长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理事,实验血液学专委会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协会抗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致力于淋巴细胞恶性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CANCER CELL》、《NATURE GENETICS》、《BLOOD》《LANCET HAEMATOL》、《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J HEMATOL ONCO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文章11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500。相关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主持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863 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先后荣获 “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EBMT青年领袖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谈家桢生命科学奖、上海市科技精英等多项荣誉。


王黎.png

王黎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博士生导师

法国国立生命与健康研究院博士后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实验诊断学组委员

中国老年血液学淋巴瘤学组青年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奖项7项

上海市教委高原高峰人才

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2024 ASH 4492.
3.Lancet Oncol. 2011 May;12(5):460-8.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