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SH | 杨敏教授:优化以卡非佐米为基础的联合方案,为RRMM带来新曙光
2024-12-20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近年来,新药的不断涌现,为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提供了多个新治疗方案。作为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PI),卡非佐米选择性共抑制β2+β5,可更强地抑制蛋白酶体,ASPIRE研究数据也验证了卡非佐米联合方案可显著改善RRMM的长期生存和生活质量1,提示了卡非佐米联合新药有望能充分发挥PI类药物的治疗基石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


第66届ASH年会于2024年12月7日-10日在美国圣迭戈召开,大会公布了多项卡非佐米联合新药方案的最新研究进展。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杨敏教授分享RRMM的最新治疗进展并展望PI-based方案未来前景。



医脉通:近年来,新药的不断涌现为MM患者提供了新选择,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新药的快速发展为RRMM治疗领域带来了哪些改变?


杨敏教授:随着新型药物如新一代免疫调节剂(IMiDs)或PI等的出现,MM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在不断地改善,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1。新一代IMiDs可与E3连接酶结合,两项Ⅰ期临床研究分别验证了CELMoD(CC-220)和Mezigdomide(CC-92480)均有效改善RRMM的生存2。对于新一代PI类药物,卡非佐米能高选择性地结合蛋白酶体,目前已在中国获批上市,可及性较高,而其他新型PI如Marizomib和Oprozomib等仍处于临床前或Ⅰ期临床研究2


同时,CD38和SLAMF7在恶性浆细胞表面高表达,是MM治疗潜在靶点。多项临床研究已验证靶向CD38或SLAMF7的单克隆抗体在MM中的疗效和安全性2。此外,作为RRMM的治疗新选择,双特异性抗体够激活T细胞,从而诱导肿瘤细胞的裂解和死亡。目前已有多个关于靶向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的临床研究2。对于CAR-T疗法,靶向BCMA的CAR-T治疗已在国内外获批上市用于治疗RRMM,而两个抗原靶点联合如BCMA×CD19和靶向GPRC5D等CAR-T细胞也进入了临床试验3


医脉通:尽管新药不断研发,PI仍是MM治疗的基石。作为可及性较高的新一代PI,卡非佐米联合方案的探索也逐渐多样化。本次ASH年会上公布了一项Ⅰ期研究的最终分析结果,您如何看待卡非佐米联合方案在RRMM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杨敏教授:本次ASH大会公布了一项Ⅰ期临床研究3,纳入了19例既往接受过1-3线治疗的RRMM患者,通过3+3剂量递增设计和队列拓展,确定Ⅱ期研究中Belantamab Mafodotin(Belamaf)的推荐剂量并评估Belamaf联合卡非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KRd)在RRMM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中分别有6例和13例患者接受1.4 mg/kg和1.9mg/kg的Belamaf治疗。53%患者具有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在使用1.4 mg/kg Belamaf治疗的6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出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为4级血小板减少,而1.9mg/kg组未报告任何DLT4


中位随访16.1个月的疗效数据显示,所有患者均达≥部分缓解(P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和≥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73.7%和52.6%,高危患者的≥VGPR率为62.5%。10-5和10-6阈值下的最小残留病(MRD)阴性率分别为52.6%和36.8%。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缓解可进一步加深,共计9例患者达到严格意义的完全缓解。安全性数据显示,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非特定的眼部疾病、视物模糊、疲劳和低钾血症4。研究结果显示,Belamaf联合KRd在高危等RRMM中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


医脉通:随着PI联合方案的研究不断深入,您认为在RRMM治疗领域中,未来该如何更高效地利用PI-based方案,以最大化疗效?


杨敏教授:新一代PI卡非佐米具有高选择性、不可逆结合的四肽环氧酮结构,能有效克服硼替佐米耐药。ASPIRE研究1数据显示,相较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Rd)方案,KRd方案可显著延长RRMM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48.3个月 vs 40.3个月,P=0.0045),并显著提升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耐受性良好。此外,卡非佐米联合创新药也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征4。为了追求更高的MRD阴性率和更长生存,未来卡非佐米可联合不同的创新药物如Belamaf、Elotuzumab5等。


同时,MM治疗期间,持续地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医生需定期评估患者的疗效,如通过影像学、血液学等指标监测疾病的进展和缓解情况,并根据患者的疗效评估结果,及时地调整治疗方案。一旦患者出现疗效不佳或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可考虑更换为新一代PI如卡非佐米、Marizomib、Oprozomib和Delanzomib等或调整药物的剂量和频率。


杨敏.jpeg

杨敏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CSCO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第一届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第一届靶向专业专委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第一届肿瘤临床药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委会秘书兼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食品药品审评中心国家级核查员

获得浙江首届“优秀青年副主任医师”称号

负责国家自然基金、浙江省自然基金、省科技厅级课题一项。从事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淋巴瘤亚专科方向。先后参加多项国家项目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在Hematologica、British Journal of Hematology、Biomolecules、Front Oncol、Leukemia Lymphoma等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作为主要参与人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参考文献
1.Siegel DS, et al. J Clin Oncol. 2018;36(8):728-734
2.Dima D, Jiang D, Singh DJ, et al. Cancers (Basel). 2022;14(17):4082.
3.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学杂志, 2022, 43(4) : 265-271.
4.Shebli Atrash et al. 2024 ASH. Abstract4751.
5.Morabito F, Zamagni E, Conticello C, et al. Front Oncol. 2022;12:890376.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