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理面对面”旨在深度挖掘、广泛分享淋巴瘤诊疗示范中心的宝贵经验,并以此作为全国其他中心推进淋巴瘤专科建设的蓝本,进一步提升淋巴瘤的诊疗水平。本期“临理面对面”特邀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李文瑜教授、张庆玲教授和魏小娟教授,以临理共话的形式,从CD30阳性淋巴瘤*精准诊断、规范治疗、多学科协作的关键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共同为CD30阳性淋巴瘤*的诊疗领域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
加强CD30检测,重视多维评估,全面提升精准诊断水平
医脉通: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复杂,异质性强,首先请您谈谈病理科参与了CD30阳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的哪些过程?对于HL和PTCL,请您就如何实现精准诊疗分享相关经验?
张庆玲 教授:我们病理科首先需要确诊淋巴瘤,其中包括评估是否为CD30阳性。CD30阳性淋巴瘤*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经典型
在cHL和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诊断方面,应在形态学特征的基础上借助免疫表型、分子检测等明确诊断。
李文瑜 教授:谈到精准诊疗,首先是诊断,其次是治疗。在精准诊断方面,我们需要结合病理诊断意见、分子检测结果等,同时加强多学科合作。比如说,我们医院每周会定期举办临床和病理的沟通会,共同讨论诊断中的疑点和难点;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积极开展分子检测,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精准诊断、制订精准治疗方案,患者后续的治疗效果也得以明显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精准诊断的普及,以及抗体偶联药物维布妥昔单抗(BV)等新药的加入,使复发难治cHL患者的治愈率大幅提升。对于复发难治ALCL,BV单药治疗可实现长期无进展生存(PFS),患者5年PFS率为39%1,提示BV单药应尽量前线应用。
魏小娟 教授:针对HL(霍奇金淋巴瘤)和PTCL(外周T细胞淋巴瘤)这两类CD30高表达的淋巴瘤,其精确诊断过程需涵盖病理分型、分期评估以及预后不良因素的识别。首先,我们应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体征,例如,HL患者常以淋巴结肿大作为首发症状,并可能随病情发展表现出乏力、
以精准诊断为基,合理选择药物,助力改善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长期结局
医脉通:随着精准诊疗的发展,很多医生和患者深入认识到了“靶点”的重要性,靶向药物也越来越多,例如靶向CD30 ADC、ALK抑制剂、PD-1抑制剂等。请您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谈谈未来我们有可能从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CD30阳性淋巴瘤*的整体诊治水平?
李文瑜 教授:充分了解各药物在不同类型患者中的治疗获益,对于改善临床结局具有重要意义。BV是目前治疗R/R cHL和ALCL的重要药物之一。ALK抑制剂主要针对ALK阳性的ALCL患者,其在儿童群体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长期有效,但对于成人患者疗效维持时间较短。PD-1抑制剂对PTCL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可能带来肿瘤超进展问题,因此,临床对于PD-1抑制剂治疗T细胞淋巴瘤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目前也尚未有任何一个国家批准PD-1抑制剂用于PTCL治疗。
除治疗疗效外,安全性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BV等新药对于长期生存的R/R cHL患者安全性良好,对年轻患者生殖能力影响较小,但应用于老年患者应注意骨髓抑制问题。PD-1抑制剂对老年HL患者无明显的骨髓抑制,但应用于年轻患者时应警惕免疫损伤。总之,根据患者的病情及不同药物的特点合理选择,才能实现治疗获益最大化。
张庆玲 教授:精准诊断是规范治疗的前提,CD30检测在明确CD30阳性淋巴瘤*分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建议将CD30纳入各亚型淋巴瘤的检测组合中,尤其是cHL、ALCL、PMBL等。除做到应检尽检外,还应掌握规范的病理检测技术。不久之前,我们遇到过1例在外院CD30检测结果为阴性,但在我院复检后为阳性的患者。这也提示我们未来应进一步加强CD30规范化检测流程的培训,完善质控管理工作,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同质化水平。详细的病理报告和规范化的CD30表达判断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我们病理科医生除了出具阴性或阳性的检测结果外,对于阳性患者,还需同步出具阳性百分比。只有做好上述工作,不断的提升病理专科实力,才能进一步提升CD30阳性淋巴瘤*的整体诊治水平。
魏小娟 教授: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淋巴瘤领域新药不断涌现。CD30靶向药物BV作为其中的代表药物之一,自问世以来便备受瞩目。目前,BV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可及性进一步提高,临床上将有更多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能够接受足剂量、足疗程治疗。
关于优化CD30阳性淋巴瘤治疗的策略,我认为可在一线或二线复发时尽早加入新药。对于复发难治性cHL患者,二线挽救治疗方案后进行大剂量化疗联合
*ICE:
集多学科之智,直面重重困难,携手打赢淋巴瘤长期管理攻坚战
医脉通:CD30阳性淋巴瘤*的规范诊疗离不开多学科的合作,您中心作为规范诊疗中心,请您介绍您中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从病理到临床如何推动多学科诊疗团队(MDT)高效运作?规范诊疗中心的授牌离不开每一位医生的努力,请您谈谈在推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李文瑜 教授:MDT是肿瘤规范化诊疗现在和未来的趋势,我中心的MDT团队汇集了一批对淋巴瘤感兴趣的医生,这些医生来自于病理科、淋巴瘤科、影像科、放疗科等不同科室。平时在工作比较忙的时候,我们会在线上进行讨论,大家尽其所长,共同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服务。
十年前有1例患者,其诊疗过程充分体现了MDT的重要性,令我们印象深刻。一位50多岁的患者,CD30阳性,无法确定是HL还是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原因在于组织中存在RS细胞,但整体又不像HL,我们和多位临床专家讨论后按照HL治疗,但两个疗程后,患者肺部新发小肿块,发生疾病进展。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请影像科穿刺后送病理,最终确诊AITL。该例患者按照AITL治疗后,又延长了一段生存时间。当时我们和病理医生沟通得知,AITL也会导致RS细胞出现。由此可见,通过多学科的讨论和交流,不仅是患者,还有我们临床医生也获益良多。
张庆玲 教授:病理科与淋巴瘤科的合作尤为紧密,在MDT实践中,我院病理科淋巴瘤亚专科团队不断完善,除资深淋巴瘤亚专科专家以外,有负责协调工作的年轻医生,和负责调片的专职文员,构成较完整的亚专科梯队。每周固定时间,淋巴瘤科会将病例统一上传至沟通群,文员随即开始调片,配合我们共同整理病例讨论。我们会将讨论结果和诊断意见反馈给报告医生,若需要补充检测,也会及时告知。在MDT之外,我们也会与淋巴瘤科医生及时沟通患者的新检测结果及病情进展。整体来说,通过MDT模式,我中心在淋巴瘤的诊断效率、准确性以及规范化水平上均有明显提升。
魏小娟 教授:在李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中心成为国内综合医院较早成立MDT 团队的淋巴瘤亚专科之一,每位专家都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李主任经常组织MDT联合会诊,涵盖外科、病理科、影像科、神经内科、胃肠外科等多个科室。除了患者能从MDT获益外,我们中青年医生也能从中收获成长。我们曾遇到一例HL患者,表现为反复高热和
李文瑜 教授:MDT通过多学科专家的集体讨论和综合评估,可以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诊断意见,有利于后续为患者制定精准治疗方案,为其带来更多临床获益。毫无疑问,高效的MDT运作离不开各个科室的辛勤付出,期望未来我们能进一步加强多学科沟通与合作,继续携手共进,共同为淋巴瘤患者照亮前行的道路。
李文瑜 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淋巴瘤科行政主任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州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张庆玲 教授
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常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常务理事兼分子病理分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疗保障医药服务临床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 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淋巴瘤学组成员
MD安德森肿瘤中心分子细胞肿瘤系和血液病理学系访问学者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6项,其它基金12项,发表论文80余篇,被引4187余次,累计影响因子434.301,H指数27
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分子病理实验室建设规范领域的团体标准《医疗机构分子病理实验室建设规范》,主编教材1部,参编教材2部,发明专利1项
魏小娟 教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基层药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女医师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
广州市抗癌协会罕见肿瘤专委会委员
从事淋巴瘤相关诊疗工作10余年,参加国内外30多项临床研究,发表多篇SCI文章
注释:
*
材料审批码:C-APROM/CN/ADCE/1344
材料审批日:2024年9月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维布妥昔单抗简明处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