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理面对面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精准诊疗 多学科协作,助力提升CD30+淋巴瘤*患者生存获益
2024-09-30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淋巴瘤

“临理面对面”旨在深度挖掘、广泛分享淋巴瘤诊疗示范中心的宝贵经验,并以此作为全国其他中心推进淋巴瘤专科建设的蓝本,进一步提升淋巴瘤的诊疗水平。本期“临理面对面”特邀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钱文斌教授、魏树梅教授、肖希斌教授,以临理共话的形式,从CD30阳性淋巴瘤*精准规范诊疗经验、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精准诊断引领,规范治疗护航,全程管理筑就健康之路



医脉通:CD30阳性淋巴瘤*的诊疗现状如何,您作为病理科医生/临床医生既往遇到了哪些挑战?对CD30阳性淋巴瘤*实行规范化诊疗时您会考虑哪些因素?


钱文斌 教授: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在血液系统肿瘤中发病率最高,其在美国十大肿瘤排行榜中位居第七,而在中国则大致位列第八,每年新增近十万例NHL病例。值得注意的是,CD30阳性不仅限于在NHL中表达,还可见于霍奇金淋巴瘤(HL),其中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为最常见表达类型。鉴于CD30阳性淋巴瘤*的广泛存在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和抗白血病联盟编纂并发布了《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2013年至2020年间,我国淋巴瘤患者死亡率下降了1.85%,其中HL的死亡率降幅显著,达到22.94%1。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淋巴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状况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淋巴瘤五年相对生存率仅为38.3%,远低于西方国家约70%的水平1。因此,强化和规范淋巴瘤的诊疗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已逐渐成为中国临床及病理学专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与研究方向。


魏树梅 教授:在病理学方面,我们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对CD30在病理诊断中关键作用的认知不足,即使一些大型诊疗机构也未能做到“应检尽检”。CD30作为代表性生物标志物,在c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及部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等疾病的精准诊断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指导治疗方案制定方面,CD30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视。其次CD30免疫组化的染色方法和平台也较多,目前缺乏不同的检测方法之间的一致性的评估。最后,CD30结果判读缺乏标准化的规定,由于缺乏统一的阈值界定,不同医疗机构可能采用各异的阈值标准,如以10%为界,却忽略了低于此阈值但仍具潜在意义的细微差异(如5%与<5%的区分),这直接导致了判读结果的不一致性和诊断准确性的下降。


因此,强化CD30的“应检尽检”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检测CD30不仅能够辅助明确病理诊断,区分淋巴瘤亚型,还能为临床提供病程进展的重要线索,如蕈样肉芽肿(MF)及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在大细胞转化过程中的CD30表达上调现象,有助于临床危险度评估及分层治疗。


肖希斌 教授:HL初诊及首次复发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较为稳定,然而,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尤其是超过两次),HL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进而对社会功能、生存质量及经济负担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特别是CD30阳性的非特指型(PTCL-NOS)患者,其总体预后同样不佳,且缺乏一线标准治疗方法。在cHL的治疗中,依据当前诊疗指南,对于复发患者,尤其是那些对常规化疗耐受性差的老年患者或既往接受过化疗导致骨髓储备不佳的患者,采用在化疗基础上联合靶向CD30抗体偶联药物(ADC)的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治疗效果。然而,对于无法耐受强化疗的老年患者,我们则倾向于采用去化疗策略,如BV联合去甲基化药物等,以优化治疗安全性并保证患者生活质量。


在PTCL,特别是复发/难治性(R/R)病例中,尽管已有PI3K抑制剂、叶酸拮抗剂等新药问世,为不适宜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针对CD30阳性的特定亚群,如ALK(+)ALCL、ALK(-)ALCL及部分MF患者,靶向CD30的治疗方法的加入可能会为患者带来较好的获益。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化疗抗拒或不耐受的患者,BV的持续治疗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对于R/R 淋巴瘤患者,实施全程管理策略至关重要,这要求家庭、社会及医疗团队的全方位支持与照护,共同致力于为患者带来新获益及长生存期。


从病理诊断到治疗,全方位促进CD30+淋巴瘤*患者的生存获益



医脉通:作为病理科医生,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证CD30+淋巴瘤*的诊断准确性?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淋巴瘤治疗中拥有重要地位,请您谈谈近年来您中心的移植情况,以及如何充分发挥移植在CD30+淋巴瘤*治疗中的价值?对于那些不适合移植或不愿意接受移植的CD30+淋巴瘤*患者,您会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他们的生存获益?


魏树梅 教授:从病理学的专业视角出发,我认为实施流程的标准化与构建严谨的质量控制体系至关重要。从接收到病人的标本开始就要保证流程的标准化,比如离体后的组织需要及时固定(30min内固定),较大的标本要多切面剖开保证固定充分,建议使用4%的甲醛溶液固定6-48小时、采用正常扁桃体组织作为外对照质控组织进行平行染色2。除此之外病理科应定期进行免疫组化标本质控评估,并参与跨医院间的比对分析,以维持诊断结果的一致性。


淋巴瘤的精准诊断也需要多学科协作,加深病理科与临床科室联系,实现不同学科的协作和优势整合,为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制订个性化诊疗方案。


钱文斌 教授:对于中高危和R/R淋巴瘤患者而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都有很重要的地位。针对CD30阳性的淋巴瘤亚型,R/R cHL患者在符合移植条件的情况下往往接受ASCT。ALCL预后往往较差,针对中高危的R/R患者,在经以CD30 ADC为基础的疗法及其联合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R)后进行allo-HSCT,是追求治愈可能性的重要选择。


为了移植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做好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的全程管理。这一全程管理策略囊括了精准诊断、基于危险因素的分层治疗、R/R患者中新药及靶向药物的精准应用,以及移植后的长期随访与副作用管理。其中,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决策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旨在实现长期缓解。近年来,我国ASCT在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显著增加,反映了临床医师对该疗法价值的广泛认可。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ASCT的病例数仍存差距,提示我们需进一步强化HSCT在淋巴瘤中的应用。尤其在是高危R/R 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中allo-HSCT的推行亦不容忽视。我们科室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数量的倍增,预示了未来该领域更大的发展潜力与临床应用前景。我们希望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满足其长期缓解及目前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肖希斌 教授:针对不适合移植的患者群体,尤其是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在是否适合移植的考量中,患者年龄往往是决定性的一个主要因素。由于一些患者脏器功能不全(如肾功能不全、心脏疾病等)无法耐受大剂量治疗,因此也无法进行ASCT。这些无法移植的患者既往接受传统治疗时预后往往不佳。然而,随着新药研发的进展,包括小分子靶向药物、ADC及双特异性抗体等,为这些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机遇。对于R/R cHL患者,CD30靶向药物的引入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缓解情况,维布妥昔单抗(BV)联合苯达莫司汀方案能够实现近乎100%的缓解率,且CR高达77.7%3,表明即便在不考虑移植的情况下,新药亦能促使患者获得深度缓解,对不宜移植患者而言极具价值。


对于无法耐受化疗的患者,无化疗的减毒治疗方案成为重要选择,如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法耐受苯达莫司汀,可以使用PD-1抑制剂联合BV或阿扎胞苷联合BV等。这些无化疗方案也给老年患者带来巨大获益。临床实例中,一名90余岁高龄患者通过BV联合PD-1治疗获得明显疗效,进一步验证了无化疗治疗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对于拒绝或无法实施移植的R/R 淋巴瘤患者,持续治疗同样不容忽视。在完成既定周期的ABVD*化疗或其他治疗方案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CD30靶向药物的持续治疗,对于巩固疗效、延长缓解期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CD30阳性的R/R ALCL,长期持续治疗可能更为关键,临床实例中,一名R/R ALCL老年患者持续治疗12个月疗效评估为CR,有的患者持续治疗可能会达到16个周期,这种长周期的持续治疗能够有助于实现更持久的疾病控制。

*ABVD:多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达卡巴嗪


汇聚MDT智慧,共克CD30+淋巴瘤难关



医脉通:CD30+淋巴瘤*的规范诊疗离不开多学科的合作,您中心在多年前设立了淋巴瘤亚专科,也组建了多学科诊疗(MDT)团队。请您介绍贵中心的淋巴瘤MDT模式,从病理到临床如何推动MDT团队高效运作?请您分别从病理科医生、临床医生的角度谈谈在推行规范诊疗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钱文斌 教授:淋巴瘤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不仅累及淋巴结,还可累及结外多个器官和组织,包括中枢神经、睾丸等,这凸显了MDT在淋巴瘤诊疗中的重要性。鉴于淋巴瘤病理诊断的复杂性,构建一个包含血液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外科等多学科在内的综合诊疗团队至关重要,MDT模式的引入能够加速早期精准诊断与治疗的进程。


我们与病理科围绕CD30表达阳性率与BV疗效之间的潜在关联,正开展合作研究,旨在进一步确保精准诊断。此外,我们积极促进多学科间的线上线下交流,不仅内部定期举行病理讨论会、学术研讨会,还积极与国内外兄弟医院团队合作,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与国际治疗进展,这些举措显著提升了淋巴瘤的诊断精度、治疗效率及患者长期生存率,符合“2030健康中国”战略中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目标。


当前,淋巴瘤治疗领域正不断涌现新技术与新方法,包括新型靶向疗法、免疫治疗及细胞治疗等,MDT模式的运行有效促进了治疗手段的合理选择与优化组合。通过精准诊断、危险度分层、治疗选择、疗效评估及长期安全性与毒性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考量,我们能够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加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与患者安全性。


魏树梅 教授:我院病理科特设了淋巴瘤病理亚专科,定期组织专科病理学习,紧跟学科前沿动态,深入学习并应用最新的诊断标准与指南,随后在科室内进行宣教,确保信息传达的时效性与全面性。为确保病理诊断的质量与准确性,淋巴瘤亚专科小组定期进行病理质控,回顾并复审病例,重点监测CD30检测率。同时,我们关注病理报告的规范化,强调按照百分比确定CD30表达,并将结果及时反馈至科室,以促进持续改进。此外,我们积极参与杭州市淋巴瘤相关的学术会议与读片会,与业界专家交流切磋,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认知与诊断能力。在钱主任的引领下,我们与临床科室紧密合作,定期开展MDT会议及学术讲座,从病理与临床双重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并了解CD30靶向药物治疗后的患者反应。日常工作中,我科每日早晨举行疑难病例读片会,为病理医生提供了及时了解临床反馈的机会,增强了病理医生对CD30检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推动病理诊断与临床治疗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


肖希斌 教授:MDT在医疗实践中展现出极高的价值,其核心在于汇聚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从多维度、多视角对复杂病例进行综合分析。以某一MDT病例为典型例证:该患者病理诊断不明,面对此挑战,我们积极邀请了本院、外院的病理专家及外科医生进行协作最终明确了病理诊断,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功实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此案例深刻启示我们,尤其是临床医生,在面对临床问题时,充分利用MDT模式,从多个学科多个思路思考。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更精准地把握疾病本质,为患者定制精准治疗方案。


钱文斌 教授:今天我与病理科的魏树梅教授和血液内科的肖希斌教授,一起讨论了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精准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特别是CD30阳性的HL、TCL、DLBCL,强调了以CD30靶向治疗在难治复发性病例中的核心地位。所以如何精准地诊断CD30阳性淋巴瘤*,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应用BV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针对R/R CD30阳性淋巴瘤*患者,HSCT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潜在价值不容忽视。对于高危患者群体,从长期缓解的角度出发,allo-HSCT亦被视为一种可行的治疗选项。鉴于淋巴瘤广泛累及淋巴结及多种结外组织,且其病理诊断具有高度异质性,这使得疾病管理变得尤为复杂,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MDT的构建在淋巴瘤的精准诊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医学中心进行了MDT团队建设,以期进一步提升淋巴瘤的诊疗水平。通过持续的多学科交流与研讨,将不断深化对CD30阳性淋巴瘤*的理解,提高精准诊断与治疗,惠及更多患者,提高整体治疗效果与生存质量。


DM_20241206152238_004.png

钱文斌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血液学会 淋巴细胞疾病学组、感染学组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副会长

浙江省抗癌协会血液淋巴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ell Discovery, eClinical Medicine, Clin Cancer Res, Leukemia (2), Haematologica, Blood Cancer Journal, Cancer Communication, J Hematol & Oncol (2),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 Therapy, Cell Mol Immunol和Lancet Hematology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

【CAR T细胞治疗NHL毒副作用临床管理指导原则】、【CAR-T细胞治疗淋巴瘤MDT全程管理专家共识】共同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年

【CAR-T细胞免疫治疗学】,副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年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原创探索项目2项和面上项目5项和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等

作为负责人或主要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近10项


DM_20241206152238_005.png

魏树梅 教授

病理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副主任 

博士毕业于日本爱媛大学病理学系,从事病理诊断工作17年,负责疑难病例会诊,专科病理方向为肝胆胰、淋巴造血。主持国家及省级课题5项,参与国家级重大课题1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委会肝脏病理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第三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与分子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精准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第七届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肿瘤分子诊断与新技术转化专委会委员


DM_20241206152238_006.png

肖希斌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中国医师协会毕教委执委会评估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肿瘤联盟浙江分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青年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MDS/MPN专业组委员

美国City of Hope 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主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主持省厅、局级课题以及医学院教育改革项目多项,SCI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写并出版著作2部

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一项,省医学科技二等奖一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注释:

*注射用维布妥昔单抗在中国获批的适应症为:适用于治疗以下CD30阳性淋巴瘤成人患者:复发或难治性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ALCL);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既往接受过系统性治疗的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或蕈样真菌病(MF)。


材料审批码:C-APROM/CN/ADCE/1345  

材料审批日:2024年9月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使用

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WX20241206-150808@2x.png


维布妥昔单抗简明处方 


参考文献
1.马军,等. 中国CD30阳性淋巴瘤诊疗生存现状白皮书[M]. 中国肿瘤临床学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2022,11.
2.CD30阳性淋巴瘤病理专家组. 淋巴瘤CD3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结果判读规范[J]. 中国癌症杂志, 2023, 33 (3):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