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疼痛科作为防治慢性疼痛病的主力军,在临床防治慢性疼痛病的重要作用逐渐显现,站在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线。但相对于其他临床学科,我国疼痛学科的建设起步较晚,如何全面推进疼痛学科建设,值得我们深思。在“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特邀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达颖教授,就我国的疼痛学科建设相关话题发表真知灼见。张教授分享了我国在疼痛学科建设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剖析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疼痛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医脉通: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签发了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请您谈一谈,自“疼痛科”诞生以来,我国在学科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张达颖教授:
疼痛一直是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重要问题。慢性疼痛涉及的病种多、病因杂,涉及的临床学科较多。既往,对于常见、简单的疼痛相关疾病,相关学科可以进行处理,但对于重症或复杂疼痛患者往往面临无处求治的局面。经过多方调研,原国家卫生部于2007年签发了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疗科目“疼痛科”,主要目的在于服务慢性疼痛患者。
“疼痛科”的建立是我国在疼痛性疾病诊疗体系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上迈出的第一步,疼痛科这一诊疗平台使既往需要辗转求治的患者获得了系统、综合、快捷的诊疗,从而降低了患者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在这一过程中,疼痛管理理论也更加丰富,逐渐明确了不同性质疼痛可能对应的病理改变,使得患者能得到最快、最有针对性的治疗,为广大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良好的就医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慢性疼痛的诊疗技术也在疼痛学科专业队伍的不懈努力下不断完善,从药物规范治疗,到神经阻滞、神经调控等微创介入治疗,极大地丰富了慢性疼痛的诊疗方案,为慢性疼痛患者提供了更加系统的诊疗服务。
虽然近年来我国疼痛学科建设取得了诸多卓有成效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目前,我国疼痛科整体规模较小,基层医院疼痛学科相对薄弱。我国60岁以上人群将近3亿,基层医院是广大慢性疼痛患者就医的主要场所,未来需要建立一支从基层到二级、三级和综合医院的体系性疼痛学科专业队伍,以服务于不断增多的慢性疼痛患者。
医脉通:您认为未来疼痛学科可以向哪些方向发展,以更好地服务患者?
张达颖教授:
第一,在管理方面,未来疼痛学科建设一定要以构建疼痛综合诊疗平台为方向,将患者在一次诊疗中所需的专业治疗技术和服务进行高度整合。
第二,在技术方面,未来需要努力探索更加安全、高效和低成本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和技术),使患者得到更加便捷有效的治疗。这需要疼痛科医生和基础医学工作者不断探索,不断拓宽诊疗技术和诊疗理论。
第三,在人才培养方面,未来需要推动基层医院专业人才的培养,使基层医院医生面对常见慢性疼痛时,能就近为患者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面对复杂难治性疼痛时,也可以利用转诊网络平台和专科医生资源支持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构建完整的诊疗服务体系,使疼痛学科可以惠及更多慢性疼痛患者。
医脉通:作为本次大会的“东道主”,湖北省疼痛学科的发展“可圈可点”。您如何评价湖北省疼痛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
张达颖教授:
近10年来,湖北省疼痛医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在学科覆盖面上,地市州均有学协会和成规模学科的建立。其次,在人才方面,我们欣喜地看到一批中青年专家在快速成长,基层专业队伍逐渐发展壮大。此外,湖北省拥有非常好的科教资源以及基础和临床研究平台。相信未来,湖北省在疼痛基础研究、临床技术拓展和学科综合管理方面,将会对疼痛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专家简介
张达颖 教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疼痛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日友好医院江西医院副院长
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疼痛诊疗学教研室主任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西省疼痛临床中心和江西省疼痛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江西省医学会常务理事
江西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
江西省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副主编
《中华疼痛医学杂志》副总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