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碧发教授专访: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疼痛学科建设及未来发展
2024-12-05 来源:医脉通
关键词: 疼痛科

疼痛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旨在为患者提供有效的疼痛缓解方案以改善其生活质量和预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疼痛的认知及关注度不断提高,我国疼痛学科蓬勃发展,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专科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中国疼痛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特邀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进行专访,樊教授分享了我国疼痛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历程,剖析了当前学科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为疼痛学科未来发展指引了方向。



医脉通:请您谈一谈,我国疼痛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历程?您认为疼痛学科的专业化发展,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樊碧发教授:


疼痛是客观存在的,它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是人体的保护机制。然而,疼痛长期存在便构成了疾病。疼痛是涉及全生命周期健康的重要生命指征,需要专科团队进行管理,因此疼痛学科应运而生,并开启了专业化发展历程。


西方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便开设了小规模的疼痛门诊,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设立疼痛门诊,中日友好医院自1989年就开始了疼痛门诊工作,是国内最早设立的疼痛门诊之一。随着疼痛学科和疼痛医学的不断发展,管理理念和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疼痛专业化发展逐步提速。1989年,中国疼痛学科开创者韩济生院士牵头创建了中华疼痛研究会(CASP),并在1992年转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1995年《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创刊。这些都是疼痛学科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


2007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卫医发【2007】227号文件,确定在《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疼痛科”为一级诊疗科目,标志着我国疼痛科正式建科。至此,我国疼痛学科专业化发展趋于完成。从2008年开始,我国疼痛学科的人才培养取得了重大进展。2008年和2012年,原卫生部卫生人才中心相继开始设立全国疼痛学专业中级、高级职称考试,打通了疼痛科的职称晋升通道。


专业的事情一定要专业的人去办,这是学科专业化发展最基本的保证措施,也是最关键的措施。没有充足的专科人才、庞大的专业队伍做支撑,疼痛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也将受到阻碍。因此,我呼吁建立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疼痛学科,并在疼痛学原创研究和疼痛医学教育方面不断努力,以期取得重要进展,助力疼痛学科发展。


医脉通:面向国家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质量,疼痛医学的学科建设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您认为中国疼痛医学领域专家学者们该如何直面挑战,攻坚克难,进一步推进疼痛学科建设?


樊碧发教授:


首先,重大慢性疾病防控是健康中国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广大疼痛学科专家和防控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将慢性疼痛纳入重大慢性疾病的管理范畴中。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到疾病和健康知识的传播,从疾病诊疗理念的更新到新技术的研发和更新迭代,一系列举措推动了疼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和多脏器功能的退变,都可能导致疼痛性疾病,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老年患者的疼痛问题。


第三,目前全球存量癌症患者数量庞大,癌痛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未来在癌痛管理领域,需要研发更多新技术和新药物,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以应对这一世界性难题。


最后,基层医院是广大慢性疼痛患者就医的主要场所,疼痛学科发展重心和资源下沉是未来的重要趋势,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疼痛学科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疼痛诊疗能力,是未来我们努力的重要方向。


医脉通:在“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召开之际,请谈一谈您对于湖北省疼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有哪些建议?


樊碧发教授:


在“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2024年学术年会”召开之际,首先要对湖北省疼痛学科建设取得的成就表示热烈的祝贺。湖北省是国内疼痛学科发展较早、建设较完善且发展态势非常猛烈的省份,尤其是武汉市,在疼痛科室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诸多成就,成建制、成规模的疼痛科不断涌现,为国内疼痛学科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守正创新。所谓“守正”,就是继承既往学科发展的优良传统和已经取得的进展,“创新”则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助力疼痛学科向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


对于湖北省疼痛学科的发展,我还有以下三点建议:(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更好地承担基层医疗机构疼痛医学中心建设的重任;(2)加大科研投入,产出更多高质量的原创性研究成果;(3)提高教育水平,希望湖北省疼痛学科的同道们踊跃承担疼痛相关领域的教育工作。


总之,学科的发展永远在路上,我们需要在人才、教育和科研等方面不断努力,助力疼痛学科的全方位提升。


专家简介


樊.png

樊碧发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国家卫健委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

全国疼痛诊疗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疼痛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卫生产业企业协会社会办医分会会长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会老年疼痛疾病研究分会会长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主编、《中华疼痛学杂志》主编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