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是癌症患者最普遍的症状之一,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临床问题。癌症患者中癌痛发生率为44.4%,其中30.6%的患者经历过中重度疼痛。癌痛不仅降低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而且与癌症不良预后相关,有效的镇痛治疗至关重要。近日,由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2024年疼痛周学术会议”在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余慧青教授,就癌痛治疗策略及进展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余教授详细介绍了癌痛的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手段,分享了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方法,以及团队在癌痛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医脉通:请您结合临床经验介绍下,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可用的癌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手段有哪些?
余慧青教授:
晚期肿瘤患者,尤其是终末期肿瘤患者癌痛发生率较高,需要进行早期干预,包括多学科会诊和全程管理,整体和动态持续评估患者症状。
癌痛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又包括无创药物治疗和微创药物治疗。
癌痛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三类:
第一,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第二,阿片类药物。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包括四大类:(1)吗啡及其控缓释片:目前已发展至第五代;(2)羟考酮及其控缓释片:目前已发展至第二代,第二代的工艺较第一代更好,具有防流弊和防滥用作用;(3)氢吗啡酮及其缓释片:目前已经获批上市;(4)芬太尼透皮贴。
第三,辅助用药。主要包括:(1)抗惊厥类药物: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2)抗抑郁类药物:如阿米替林和度洛西汀;(3)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4)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唑来膦酸和伊班膦酸,目前已发展至第三代;(5)地舒单抗。
在微创药物治疗方面,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为静脉和皮下自控镇痛,可用于治疗难治性癌痛。
非药物治疗主要是一些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包括神经阻滞和植入性药物输注系统(IDDS)等。
医脉通:药物治疗是癌痛的主要治疗手段。在进行癌痛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哪些事项,以更好地控制癌痛并减少不良反应?
余慧青教授:
在应用镇痛药物时,需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以更好地控制癌痛并减少不良反应。除疼痛症状评估外,还需对患者其他系统的功能进行评估,并评估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禁忌证、以及肝肾功能和心功能等。
高龄患者的肝肾功能、心功能和代谢能力可能较差,在应用NSAID类药物时需加以注意。合并消化道疾病的老年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风险较高,需避免应用NSAID类药物,此时应用弱阿片类药物或小剂量阿片类药物效果可能更佳。
应用阿片类药物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耐受情况。经过多线治疗(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加之病情的进展,患者肝功能可能较差。此时需酌情降低阿片类药物剂量,或更换对肝功能影响较小的阿片类药物。
此外,对于肾功能较差的患者,需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部分药物还可能影响心功能,如影响QTC间期,心功能较差的患者应避免使用。
医脉通:请您分享下,该如何管理癌痛患者,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您和您的团队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余慧青教授:
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和大力科普下,大家对癌痛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也越来越意识到癌症治疗和癌痛治疗同样重要。
在实际癌痛管理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筛评诊治康”。其中,筛查和评估至关重要,在保障患者安全性的基础上,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癌痛全程管理对保障癌痛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癌痛全程管理即从院内到院外的全面管理。院内管理是由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呵护和宣教,院外管理主要为患者居家管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也在探索癌痛的全程管理,尤其是居家管理方案。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医疗,对居家患者进行远程指导,保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并给予患者生活上的照护,如用药期间的饮食营养、日常活动以及情绪调整。
目前国内外关于癌痛的大样本RCT研究较少,未来仍需继续努力。我们团队也正在进行癌痛转化研究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前期研究结果已经在ESMO、ASCO和WCLC等著名学术会议上进行口头交流和壁报展示,希望后续会有更多进展。
未来,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关注癌痛事业的发展,关注癌痛患者及其家庭。
专家简介
余慧青 教授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肿瘤内科学教研室副主任
重庆英才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老年肿瘤科主任
临床营养科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癌痛整合治疗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癌痛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代谢调节治疗专家协作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老年肿瘤专委会常委
中国肺癌防治联盟重庆分会副主委
国家卫健委疼痛质控中心癌痛专家组委员
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老年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市医学会肿瘤MDT、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分会副主委
重庆抗癌协会化疗副主委
重庆市营养学会常务理事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