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一科 卜献忠
1994年MarcWikins首先提出“蛋白质组学”的概念,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大致可分为双向电泳技术、生物质谱技术、液质联用技术等。蛋白质组学是以蛋白质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分析不同因素导致的机体内蛋白质差异表达变化来观察在不同环境下细胞内部的活动规律及状态,进而探讨机体外部异常刺激的具体反应途径和调控方式,并对严重影响机体功能的蛋白质进行定性定量以及功能分析,最终实现对机体内各种生理变化、病理转变过程进行整体而全面的认识、分析发病机制以及筛选生物标志物等目标,以期为今后发现骨科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新方法。因此,本文就近年来有关脊柱相关疾病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展开综述。
蛋白质组学在脊柱退行性疾病病理基础研究的现状
脊柱韧带骨化与肥厚生物标记物筛选、发病机制分析 后纵韧带骨化(OPLL)、黄韧带骨化均属于病理性脊柱异位骨化性(OSL)疾病范畴,而黄韧带肥厚(HLF)是一种多发的脊椎退变疾病,三者均是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关键因素,严重者影响并危害患者神经功能。基于脊柱韧带组织的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为后期找到该病的发生机制、早期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OPLL患者和健康受试者进行血清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OPLL患者的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7[chemokine(C-X-Cmotif)ligand7,CX⁃CL7]水平降低,同时在缺乏CXCL7的小鼠中发现了OPLL进展,由此表明,CXCL7水平可作为OPLL进展的血清标志物,还表明,提高患者的CXCL7水平,可以作为OPLL的有效治疗策略。胡万东等对OSL和正常黄韧带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发现,钙结合蛋白A10、
椎间盘退变与修复机制研究 椎间盘退行性病(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发病率髙,常始于髓核,随着年龄增长,髓核含水量下降、髓核营养缺乏、髓核细胞开始衰老,进而在分子水平上发生一系列微观改变。从分子角度全面认识椎间盘退变发生与发展的作用机制,可为未来科学地制定椎间盘退变的防治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对椎间盘变性髓核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结果显示,多重蛋白仅在胎儿髓核组织中表达,胶原蛋白X型α1在椎间盘变性髓核组织被上调,并认为后者是一种新的椎间盘退变的生物标志物。一项类似研究发现,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炎症相关自分泌因子几丁质酶-3样蛋白1(CHI3L1)、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代谢和
脊髓损伤发生与修复机制研究 脊髓损伤(SCI)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而后者存在一定的可修复性。因此,对其发生及修复机制进行深入地探讨可为今后改善其预后提供理论参考。SCI的特征是急性神经元细胞和轴突损伤,紧接着发生血脊髓屏障损伤、炎症的级联反应和神经细胞坏死等一系列病理事件,然而这些病理过程背后的生物介质尚未研究清楚。对SCI1周、正常对照大鼠进行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显示补体成分C3、血清白蛋白、
SCI的预后极差,内源性保护因子被认为是可行的治疗手段,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内源性干细胞、高压氧、激素等治疗。对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脂肪组织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7d后进行蛋白组学分析,结果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诱导与轴突再生、神经萎缩和细胞凋亡相关差异蛋白变化,进而促进脊髓神经元的存活和轴突再生,减少胶质瘢痕和损伤腔的形成。一项治疗性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高压氧治疗通过促进LXR/RXR急性期反应信号通路和内在凝血酶原通路激活发挥促进脊髓修复的作用。褪黑激素也可通过抑制N6-甲基
蛋白质组学在脊柱相关疾病研究的概况
脊柱侧弯生物标记物筛选与发生机制研究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和退行性脊柱侧弯(DS)均属于复杂的脊柱三维畸形范畴,前者常发生在青春期女性,在全球患病率为0.5%~5.2%,严重的AIS可导致呼吸衰竭、心血管风险、死亡等,而后者多见于老年人,其中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8.3%~13.3%,其临床症状表现为中轴性腰痛、神经根性疼痛等。所以,蛋白组学技术在脊柱侧弯的应用可为未来发现AIS与DS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和阐明其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Shen等对AIS患者与正常健康人血浆进行蛋白组学检测,结果筛选出纤维连接蛋白1、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Ras同源物家族成员A等42种差异蛋白,并认为其可作为AIS的潜在生物标记物。一项类似研究发现,在AIS进展组中半乳糖代谢和糖酵解途径失调,提示肌肉碳水化合物代谢失调可能参与了AIS的发病过程。Zhu等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DS患者和健康正常人血清进行差异蛋白筛选,结果发现,G蛋白调节神经突生长的亚型1、C载脂蛋白J、博多抗原等蛋白被下调,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神经系统分化、自身免疫反应、胶原蛋白样的结构域变化等生物过程有关。
小结
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转录组学是目前寻找疾病发病机制、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的最先进手段,其中蛋白组学技术作为多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脊柱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随着该组学研究技术不断发展,已获得一系列较为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目前该组学技术在脊柱相关疾病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临床药物治疗该疾病的蛋白组学相关文献更少,这可能与相关的蛋白组数据库仍比较有限有关,最终使其与实际临床应用仍存在巨大差距。但是应坚信,随着蛋白组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研究的逐渐深入,运用该组学技术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并筛选出精准靶点蛋白,将成为该疾病早期诊疗的有力手段,并推动脊柱领域进一步发展并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
来源: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24年10月第32卷第20期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