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药的分类
按照作用机制,可将祛痰药分为3类:
(1)恶心性祛痰药
口服后能刺激胃黏膜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引起轻度恶心,反射性兴奋支配支气管、支气管黏膜腺体的迷走神经传出支,促进腺体分泌,使痰液稀释,改善黏液清除功能。腺体分泌的黏液可覆盖于气道黏膜表面,使黏膜下
(2)刺激性祛痰药
大多具有挥发性,对呼吸道黏膜具有温和刺激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能湿化气道,使痰液
(3)黏液溶解剂
痰液黏稠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酸性糖蛋白起主要作用,其含量多少直接影响痰液的黏稠度。常用的黏液溶解剂按其机制可分为3类
➤蛋白分解酶:使糖蛋白的蛋白质部分裂解,直接使痰液黏稠度降低。目前临床应用少。
➤酸性糖蛋白溶解剂:使痰液中的酸性糖蛋白的纤维裂解,从而降低痰液黏稠度。常用药物包括链激酶、
➤二硫键裂解剂:药物结构中具有含巯基的
常用祛痰药适应证
1. 愈创木酚甘油醚
为刺激性祛痰药,能刺激胃黏膜,反射地引起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从而产生祛痰作用。
用于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多痰。
肺出血、肾炎和急性胃肠炎、妊娠3个月内妇女禁用。
2. 乙酰半胱氨酸
为黏痰溶解剂,具有较强的粘液溶解作用。其分子中所含的巯基(-SH)能使痰中糖蛋白多肽链的二硫键(-S-S-)断裂,从而降低痰的粘滞性,并使痰液化而易咳出。
用于治疗浓稠黏液分泌物过多的呼吸道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
➤哮喘患者禁用
➤苯丙酮酸尿症患者禁用
➤乙酰半胱氨酸给药(主要在治疗初期)可液化支气管的分泌物并增加分泌物容量。如果患者不能有效咳出痰,应进行体外引流和支气管抽吸。
➤避免同时服用强力镇咳药
3. 溴己新
为黏液溶解剂,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能使粘液分泌细胞的溶酶体释出,从而使黏液中的粘多糖解聚,降低黏液的粘稠度;还能引起呼吸道分泌黏性低的小分子黏蛋白,使痰液变稀,易于咳出。
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矽肺等黏痰不易咳出的患者。
可增加
4. 氨溴索
为溴已新在体内的有效代谢产物,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粘度;还可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使痰液易于咳出。祛痰作用超过溴己新,且毒性小,耐受性好。
用于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哮喘性支气管炎及
➤与支气管扩张药(如β2-肾上腺受体激动药、
➤与抗生素(阿莫西林、
➤应避免同时服用强力镇咳药。
5.
与乙酰半胱氨酸相似,但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作用于支气管腺体的分泌,使低粘度的
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等患者。亦用于术后咳出困难和肺炎合并症。可用于小儿非化脓性中耳炎,有一定的预防耳聋效果。
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禁用,有消化道溃疡史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
6. 桃金娘油(强力稀化粘素)
黏液溶解性祛痰药,
适用于急、
常见疾病祛痰药的选用
1.
慢阻肺患者的气道内产生大量黏液分泌物,可促使其继发感染,并影响气道通畅,应用祛痰药有利于气道引流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但其效果并不确切,仅对少数有黏痰的患者有效。常用药物有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
慢阻肺患者的气道炎症导致氧化负荷加重,促使其病理生理变化。应用抗氧化剂大剂量N-乙酰半胱氨酸(0.6 g,2次/d)或羧甲司坦等可降低疾病反复加重的频率。
2.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与病毒感染最为相关,治疗策略在于最大程度地减轻症状。参考患者咳嗽咳痰特点、肝肾功能、年龄、职业、伴随用药及药物本身不良反应等因素选择祛痰药物。常用药物包括复方氧化铵、溴己新、N一乙酰半胱氨酸、氨溴索和标准桃金油等。
表1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可选用的祛痰药物
3.
普通感冒的药物治疗应以对症治疗药物为主。常用祛痰药包括愈创木酚甘油醚、氨溴索、溴乙新、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其中愈创木酚甘油醚是常用的复方感冒药成分,可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气道分泌物增多,降低黏滞度,有一定的舒张支气管的作用,达到增加黏液排出的效果。常与抗组胺药、镇咳药、减充血剂配伍使用。
4.
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痰量过多或有脓痰时,患者可能会发生咳痰不畅,可予祛痰药物、雾化治疗降低痰液黏稠度促进排痰。
5. 支气管哮喘
可选用氨溴索、溴己新、羧甲司坦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