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源性疼痛是临床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近年来,腰椎源性疼痛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临床诊疗方法、发病机制等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诸多进展。近日,由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2024年疼痛周学术会议”在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罗芳教授,就腰椎源性疼痛诊治及进展等相关话题分享真知灼见。罗教授详细介绍了腰椎源性疼痛的诊治现状及常用的治疗手段,分享了近年来腰椎源性疼痛诊治取得的进展,并对促进疼痛学科高质量发展提出了独到见解。
医脉通:请您简要介绍下,什么是腰椎源性疼痛?腰椎源性疼痛的诊疗现状如何?
罗芳教授:
腰椎包括多种稳定脊椎的结构。如腰椎骨包括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可以固定腰椎,腰椎周围还有韧带(固定腰椎骨质)以及腰椎肌肉。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肌肉和关节老化退变,韧带弹性减弱。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椎体之间,椎间盘退变后缓冲压力的作用下降。这些腰椎周围以及腰椎本身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腰椎疼痛,即腰椎源性疼痛。
目前,临床上很多科室都可以治疗腰椎源性疼痛,如中医科、理疗科、疼痛科和骨科。但对于顽固性腰椎源性疼痛,患者常辗转于多个科室而得不到有效治疗,这是腰椎源性疼痛诊治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医脉通:目前在腰椎源性疼痛治疗中,常用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如何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罗芳教授:
临床医生需根据患者疼痛的程度以及疼痛的来源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对于来源于腰部劳损的轻度疼痛,可通过理疗、针灸、按摩和膏药等保守治疗方式缓解疼痛。如果保守治疗效果欠佳,可采用疼痛科的一些治疗方法,如通过经皮穿刺介入治疗,将消炎镇痛复合液精准地注射到腰椎疼痛来源的具体部位,迅速缓解局部的无菌性炎症,达到立竿见影的疼痛缓解作用。如果微创介入治疗镇痛效果仍不理想,则可通过外科开放性手术方式从根源解决疼痛问题。
医脉通:请您分享下,在腰椎源性疼痛诊疗方面,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新的进展?
罗芳教授:
医学不断进步的目的是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在腰椎源性疼痛方面,医学工作者和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腰椎源性疼痛的致病机制,目前进展最多的是腰椎间盘源性疼痛。
腰椎间盘相当于椎体间缓冲压力的减压垫,由外层的纤维环和内层的胶原成分组成。随着年龄的增加,纤维环发生退变,胶原成分可能突出于纤维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有研究发现,通过营养保护椎间盘的方法,可以减慢椎间盘退变速度。通过向椎间盘注射营养、促进修复的物质,如富血小板血浆,可延缓椎间盘老化,使间盘源性疼痛发生时间后移,甚至减少间盘源性疼痛的发生。
医脉通:您认为,目前在腰椎源性疼痛的临床诊疗方面还存在哪些未满足的需求和挑战?作为疼痛科医生,未来应如何应对,以促进疼痛学科高质量发展。
罗芳教授:
疑难危重、合并症较多的老龄患者是腰椎源性疼痛治疗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治疗腰椎源性疼痛时,创伤越大、效果越好,但其代价是伤口大、出血量大、骨质受到破坏,影响腰椎的生物力学。在此背景下,微创介入治疗展现出广泛前景。
在腰椎源性疼痛的介入治疗方面,我国疼痛科医生进行了诸多努力。如经皮穿刺胶原酶溶解术,可通过穿刺针将能够溶解椎间盘突出的物质精准地注射到突出的椎间盘,并将其溶解。
对于椎间盘膨出造成的间盘源性疼痛,可通过经皮穿刺技术,采用射频消融、等离子、臭氧等方法溶解膨出的椎间盘,起到椎间盘减压和治疗椎间盘源性疼痛的作用。
椎间孔镜技术也是疼痛科的常用技术,通过椎间孔将内镜放入椎管内,可以清楚地通过影像系统看到椎管内结构,在直视的情况下进行椎管内操作,对患者创伤更小。
国际上治疗腰椎源性疼痛还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如美国的间盘水刀切吸技术,通过高速水流冲击击碎突出物,并将其吸出。
未来,我国疼痛学科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还需向先进国家靠拢,不断瞄准国际前沿,学习先进技术与理念,促进疼痛学科高质量发展。
专家简介
罗芳 教授
麻醉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天坛医院疼痛科主任、日间手术部主任、手术平台党总支书记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医师专业委员会常委
北京医师协会疼痛专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发表第一或责任作者SCI论文78篇
获得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获得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转化专利4项
擅长头面部疼痛诊治、颈椎间盘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介入治疗、吗啡泵治疗癌痛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