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24年10月18日-19日,由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2024年疼痛周学术会议”在北京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别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马柯教授进行访谈。马柯教授介绍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常见类型及特点、治疗原则、常用治疗手段以及未来方向等内容。
医脉通: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产生病变而引起的疼痛。在临床实践中,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有哪些类型?有哪些临床特点?
马柯教授:
疼痛科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主要分为周围型和中枢型两大类。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由带状疱疹、手术后、创伤后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所致;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多与脊髓损伤、肿瘤转移、脑出血等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有关。
周围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共同的特点,其疼痛性质较为特殊,以针刺样、刀割样、火烧样及麻木样多见。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遇到表现为上述特征的疼痛时,需高度关注患者是否存在神经病理性疼痛。
医脉通: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通常采用怎样的治疗原则和策略?目前常用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手段有哪些?
马柯教授: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神经病理性疼痛属于七大类慢性疼痛之一,是一类独立疾病。其临床诊疗策略和原则为:首先控制疼痛,其次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最后改善疾病的转归。
在控制疼痛方面,临床通常优先选择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方案。一线药物主要包括抗惊厥(如离子通道阻滞剂)、抗抑郁(如三环类和双通道抗抑郁药)以及抗癫痫药物。外用经皮贴剂及其他复合辅助用药也是临床常用的治疗药物。
除药物治疗外,疼痛科还开展了微创介入治疗。例如,针对受损伤躯体感觉神经行背根神经节(DRG)脉冲射频治疗,或者在脊髓背侧行脊髓电刺激治疗。这些治疗方法能够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从而进行机制性治疗。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保守治疗、微创介入或开放手术等多种疗法,改善患者疾病转归,帮助患者摆脱疼痛、恢复功能,重返健康快乐的生活。
医脉通:药物治疗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基石。请您谈一下,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效果如何?
马柯教授:
前面提到的几大类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有效缓解疼痛,其临床镇痛效果已得到肯定。但这些药物有一个共同特点——药物副作用相对较明显。例如,使用部分药物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嗜睡等不适症状,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下肢水肿等不良反应,但通常在可耐受范围内。
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研发进展,特别是新型第三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的上市,为临床医生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这些新型药物在使用剂量、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表现更为理想,预计将会使更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从治疗中受益。
医脉通:您认为,未来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前沿方向和潜在靶点?
马柯教授:
神经病理性疼痛本质上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导致的疼痛。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靶点可能会聚焦于外周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型离子通道和转录蛋白功能的改变。此外,一些新型技术,例如无创脑机接口,可能为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研究开辟新的方向。目前,我们团队也对一些新型疗法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包括经颅交流电刺激、经颅磁刺激,以及经颅聚焦超声。未来,这些新型技术可能会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专家简介
马柯 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主任
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医学会疼痛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疼痛病学分会副会长
上海康复学会疼痛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疼痛学杂志》、《中国疼痛医学杂志》编委
《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