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届全国
医脉通:第十八届全国乳腺癌会议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顺利召开,作为大会的主席,能否请您谈谈,本次大会上有哪些内容令您印象深刻?它们对乳腺癌领域的研究和临床诊疗会带来哪些影响?
张瑾教授:今年第十八届CBCC暨第十九届SIBCS再次于上海世博中心举办,本届大会吸引了超过3000名与会者,规模与盛况空前。会中探讨了乳腺癌领域前沿热点内容,聚焦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需求,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届大会再次与全球同行面对面交流,又一次邀请到了乳腺癌领域国际知名专家,包括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和St. 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的两位主席,Virginia G. Kaklamani教授与Michael Gnant教授亲临现场,与我们分享全球乳腺癌研究的最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在SIBCS大会前召开的第十六届上海乳房重建会议上,来自全球的多位专家齐聚一堂,分享了乳腺外科领域的新突破,同时,本届SIBCS大会也深入探讨了临床外科诊疗技术的最新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除此之外,人工智能在乳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数字病理影像技术,以及全身治疗的最新研究成果,如ADC药物等前沿内容也在本次大会上全面呈现。
大会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不仅有3000多名临床医生在上海世博中心现场参与,还通过网络直播平台与全国各地的同行同步分享会议内容。这种形式打破了地域限制,确保了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及时获取乳腺癌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经验。
医脉通:“乳腺癌指南小红书”的发布和更新对推动我国乳腺癌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能否请您分享,本次大会上为新版指南的更新做了哪些工作?
张瑾教授:目前,“乳腺癌指南小红书”(《中国抗癌协会与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已经成为中国乳腺癌临床实践中重要的工具书,涵盖了临床各学科从诊断到治疗的内容。对于乳腺癌领域的临床医生而言,它不仅是一本学习工具手册,更是临床实践中的“口袋书”。因此,在原有指南每两年更新一次的基础上,“小红书”的精要版已改为每年更新一次,更新的内容聚焦于临床实践中的前沿争议和热点问题,确保临床医生能够及时地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指导。
会程的第二天上午,我们组织了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对“乳腺癌指南小红书”中的争议内容及最新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了讨论和投票,达成更新共识。我们计划在年底的12月完成新一版指南的更新发行。
2025版“乳腺癌指南小红书”的更新共识讨论,旨在通过快速、精准的更新,将最新的指南内容及时应用于临床实践,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对实际诊疗中的挑战。“小红书”作为实用型的“口袋书”和“抓手”,将成为临床医生手中的重要工具,助力临床实践的精准落地。
医脉通:作为深耕乳腺肿瘤领域的专家,能否请您分享,未来晚期乳腺癌综合治疗如何为患者带来更长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张瑾教授:这个问题实际上反映了我们整个中国肿瘤领域,尤其是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在国家的倡导下,“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逐步转变成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方位管理。以乳腺癌为例,临床正在推进全流程的管理模式,这不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临床诊疗理念,也确保患者在每个诊疗环节都能得到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中,如何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仍然是目前需要攻克的艰巨挑战,因此,多学科协作和多维度的综合管理至关重要。我们希望在最新的诊疗理念和技术的推动下,能够更好地控制患者的疾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与此同时,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也在努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这些进步,期望有更多的乳腺癌患者能够得到治愈。
总体来说,乳腺癌领域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但随着诊疗理念、技术和质量的不断提升,我们有信心为更多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体验。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