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于谦教授谈侵袭性真菌病的“迷雾”与“灯塔”丨2024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
2024-10-16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于10月11日至13日在苏州国际会议酒店举办。自2008年以来,由阮长耿院士发起的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已成为苏州血液学科的品牌学术活动,成为了苏州在血液学领域的一张名片。每年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苏州,交流科研成果,展望学术前沿,每年的苏州血液学学术会议已经成为了国内血液学界的一件盛事。会议期间,医脉通诚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于谦教授接受采访,分享侵袭性真菌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医脉通:您长期致力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等领域的临床及研究工作,首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流行病学发展趋势?


孙于谦教授


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病原体的组成发生了改变。以往,侵袭性真菌病的主要病原体为曲霉菌和念珠菌,而近些年,少见真菌(如毛霉等)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其次,危险因素的变化也值得关注。虽然传统的危险因素,如中性粒细胞缺乏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等,但越来越多的患者在发生侵袭性真菌病时并不伴随中性粒细胞缺乏。例如,一些患者在经历严重的肺部病毒感染后,可能出现继发性的肺部真菌感染。


此外,病原菌的耐药性也在逐渐上升,这为流行病学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挑战。


医脉通:预防性治疗后突破性IFD的诊治是一个难点,结合您的临床经验,您对其诊断和治疗有何建议?


孙于谦教授


突破性侵袭性真菌病在诊断和治疗上确实面临诸多挑战。在当前的诊断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采用新的技术手段,除了传统方法外,还应引入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等,以尽可能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在治疗方面,我们需要参考以往的预防药物,包括唑类药物、棘白菌素类和脂质体两性霉素B等。然而,在此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突破性感染的原因,例如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药物浓度不足的问题。


基于上述因素,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总体原则是尽可能寻求明确的诊断,同时在药物调整上采用不同类别的药物,以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医脉通:对于提高对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能力,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减少感染对移植患者的不良影响,您和团队还计划开展哪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感染方面的研究工作?


孙于谦教授


目前,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尤其是在广泛预防的背景下。传统的诊断方法,如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检测,其阳性率已显著降低,这促使我们迫切需要开发新的诊断手段。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逐渐受到关注,其中mNGS被认为是一种极具潜力的诊断工具。然而,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价值仍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进行验证。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深入探讨包括PCR和mNGS在内的分子诊断手段在侵袭性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729066089601684.jpg

孙于谦 教授

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第十一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委员兼秘书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真菌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北京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移植感染专业组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感染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高级访问学者

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EBMT)全球青年大使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