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21届国际骨髓瘤学会(IMS)年会于9月25-28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作为MM领域的重要会议,IMS年会中有多项关于MBD最新研究进展公布。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安刚教授分享MBD的管理现状及诊疗进展,以飨读者。
聚焦常见并发症MBD,强化临床管理策略
MBD作为MM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严重程度往往随着疾病的进展而加重。在一项纳入343例MM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中,入组时即有35%的患者有骨相关事件(SRE)病史,且另有34%的患者在随访开始后发生过SRE,在开始治疗后的3个月内,SRE的发生率随着治疗线数的增加而升高3。
MBD不仅发病率高,而且严重影响了MM患者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表明
基于以上原因,MBD的管理应当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然而,在2024 IMS中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MBD的管理并未受到重视,GELAMM研究报告了在拉丁美洲关于MBD的诊断和管理的常规策略,共纳入了15个拉丁美洲国家,168个中心记录的204份调研。研究结果显示,2.5%医生表示没有使用过任何抗骨吸收药物(ARD)治疗MBD,仅有69%医生在患者诊断为MM时即开始使用ARD5,其余仅在患有骨病时使用ARD,与国内外指南所建议的所有接受抗骨髓瘤治疗的MM患者,无论影像学检查是否存在溶骨性病变,均应使用BTA治疗不符。这反映出临床实践中对于MBD早期干预及治疗时机的把握不足,亟需管理策略的优化与完善。
地舒单抗骨保护作用更强,延缓SRE发生,肾脏安全性更友好
BTA是目前治疗MBD和预防SRE的常见药物,《中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2022)》指出,针对MBD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
在安全性方面,地舒单抗和唑来膦酸血液学不良反应(AE)相似,最常见的≥3级AE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肺炎等8。在亚洲人群中,两者在
对于SRI患者,唑来膦酸依赖于肾脏进行代谢,有药物相关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报道,具有SRI及骨组织内蓄积风险。地舒单抗不经肾脏代谢,肾毒性发生率更低,因此在伴有SRI的MM中更为推荐9。2024 IMS的一项地舒单抗在MM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显示,对于有严重SRI的MM患者,在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低钙血症的前提下,地舒单抗是有效且安全的,在最佳肾脏缓解方面,9例(9.3%)患者达到完全肾脏缓解(CRrenal),12例(12.5%)达到部分肾脏缓解(PRrenal),30例(31.2%)达到微小肾脏缓解(MRrenal)11。
综上,在整体人群中,地舒单抗对比唑来膦酸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上均展现出优势,而在伴有SRI的MM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地舒单抗的安全性表现突出,为MBD的标准化治疗带来不同选择。
把握BTA治疗周期,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BTA治疗作为MM支持治疗的关键环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NCCN 多发性骨髓瘤(2025.V1)指南及2024 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均强调BTA治疗应至少持续2年12-13,以最大化降低SRE的发生。此外,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指出接受唑来膦酸治疗4年组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治疗2年组(21%vs43%,P<0.001)14,对于MM患者而言,在完成两年BTA治疗后继续该治疗策略,可进一步减少进展性骨病及骨事件发生率。但是,这是否适用于所有患者而无需考虑缓解的深度呢?因为有研究小组提出唑来膦酸对骨骼的保护在次优缓解的患者中最为明显。今年IMS摘要给出了回答,摘要对Magnolia研究进行事后分析,旨在探究在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的患者中唑来膦酸更长时间治疗是否获益。研究显示在193例患者中,经唑来膦酸治疗2年后,150例患者获得≥VGPR,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继续治疗组(n=77)和观察组(n=73)。结果表明继续治疗组MM患者的进展性骨病的风险降低(HR=0.37,95%Cl 0.15-0.89,P=0.027)15。因此BTA治疗应被视为一个持续性的、旨在优化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长期治疗策略。
安刚教授点评
MBD的管理在延缓MM患者疾病进展、提升生活质量及优化长期预后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多项研究表明MBD在MM患者中普遍发生,这一并发症显著降低了患者的生存期并严重降低了其生活质量。然而,正如GELAMM研究所示,尽管MBD的严重性不容忽视,但目前对于其关注与重视的程度仍显不足,亟需加强。
在MBD的药物选择方面,地舒单抗与唑来膦酸是BTA的代表药物。就整体人群而言,地舒单抗在延缓SRE方面不劣于唑来膦酸,且在抗骨吸收方面表现优异。在所有患者中,地舒单抗组与唑来膦酸组相比,肾毒性AEs较少8。此外,地舒单抗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操作简便,急性期反应少,患者依从性较强16,因此地舒单抗是优选的骨靶向药物。对于肾功能受损人群,地舒单抗无需肾脏代谢,安全性更佳。
关于骨病治疗时长的探索,国内外指南均推荐至少进行2年BTA治疗,且有研究揭示,延长BTA使用至2年以上能带来更为显著的长期获益,持续治疗能有效降低SRE风险,提升患者总体生存率12-15。基于现有证据,对于骨病管理,应秉持长期、持续的治疗理念,以使患者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综上所述,MBD需紧跟科学进展,精准施治,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探索与优化治疗方案,以期为患者带来更佳治疗效果。
安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病区主任,血液与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主要学术任职:CSCO多发性骨髓瘤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青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肾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研究联盟秘书
2003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2006-2011年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2013/11-2016/6 在哈佛大学Dana-Farber癌症学院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 Blood、leukemia、Clinical Cancer Research、Haematologica、American Journal of Hematology、blood advance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40篇;主编专著一部《内科疑难病例-血液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副主译《威廉姆斯血液学手册第9-10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3项
2020年度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科学家奖
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才
天津市卫生计生行业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程青年医学新锐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