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SCO | 王杰军教授:数字医疗是推动肿瘤慢性病管理的核心驱动力
2024-10-08

前言


恶性肿瘤的数智化管理正逐步成为医疗领域的新趋势,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疾病的精准监测、个性化治疗与长期跟踪,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质量,让肿瘤管理更加高效、智能,迈向慢性病管理的全新阶段。在第27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4年CSCO学术年会上,医脉通特邀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杰军教授为我们解读癌痛患者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价值。


屏幕截图_20241008_130831.png



医脉通:癌痛治疗在肿瘤治疗中不可或缺。能否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目前我国癌痛诊疗现状如何?有哪些难点及挑战亟待解决?


王杰军教授:当前,肿瘤治疗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为患者带来了多元化的治疗选择。在传统化疗、放疗及手术的基础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抗体偶联药物(ADC)及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相继涌现,不断拓展着肿瘤治疗的边界。这一系列技术革新显著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常伴发多种症状及并发症,严重制约了抗肿瘤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与疗效发挥。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确保他们“活得好、活得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众多研究表明,疼痛与恶心是肿瘤患者最为困扰的两大症状。疼痛,作为肿瘤患者最为高发的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60%,其中约30%的患者承受着重度以上的疼痛折磨。这一现状反映出,尽管抗肿瘤治疗取得显著进展,但对疼痛管理的重视程度却相对不足。普遍存在的误区在于,人们往往将疼痛视为肿瘤晚期的标志,忽视了其在肿瘤治疗全程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事实上,疼痛管理应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终,与抗肿瘤治疗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全面治疗策略的一部分。


然而,当前我国在疼痛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挑战,国内外数据显示,60%至80%的肿瘤患者对其疼痛控制效果表示不满。这提示我们,尽管已付出诸多努力,但在疼痛管理领域仍有大量工作有待完善,包括提高医护人员对疼痛管理的认识、优化疼痛评估与治疗方案、加强患者教育等,以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及时、有效的疼痛缓解。


医脉通:在本次CSCO大会上,您为我们分享了癌痛患者数字化管理的实践与价值。能否请您谈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有哪些?为我国肿瘤诊疗带来哪些影响?


王杰军教授:恶性肿瘤已逐渐被视为一种慢性病,其管理策略需涵盖院内至院外的全程管理。如何让优质的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单纯依赖医务人员的物理移动显然难以全面解决,尤其是面对基层与边远地区庞大的医疗需求与资源匮乏的难题。因此,引入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成为必由之路,其中,数字医疗以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肿瘤慢性病管理不可或缺的工具。


数字医疗通过其便捷性、成本效益及全程管理的能力,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效率。在肿瘤管理中,及时、准确的评估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基石。数字医疗技术能够协助我们更精确地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营养状况、疲乏程度及心理状态等关键指标,为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标准化、数字化的辅助决策系统与质控体系,可以规范医疗行为,确保每位患者都能获得高质量、一致性的医疗服务,即便是在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实现精准治疗。


随着可穿戴设备与移动医疗应用的普及,数字医疗进一步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院外管理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不仅让患者能够在家中监测自身健康状况,还能实时传输数据至医疗机构,便于医生远程监控与干预。此外,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如精准读片、病历自动生成等功能的实现,预示着未来医疗职业角色的转变与医疗模式的深刻变革。


在慢性病长期管理的背景下,数字医疗构建了一个介于消费级健康管理与传统医疗之间的新空间。这一空间既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保医疗行为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又兼顾用户体验,提升患者参与度与满意度。通过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院内外的医疗数据得以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健康档案,为患者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医脉通:随着数字医疗在肿瘤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和落地,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肿瘤诊疗的精准化、规范化、个体化。能否请您谈谈,这一领域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关注和期待?未来,应如何助力数字化管理在基层医院中的推广和应用?


王杰军教授:在当前医疗环境下,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与下沉已成为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鉴于我国广袤地域内肿瘤患者数量庞大,且大型医院常面临外地患者集中就医后返乡治疗的现状,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分散的患者群体,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的医疗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数字医疗系统的引入,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数字医疗系统能够助力质控与规范化管理,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确保基层医院在患者后续治疗中的操作符合标准,从而提升整体医疗水平。这不仅有助于缓解大型医院的诊疗压力,还能促进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次,面对肿瘤治疗日益复杂化的趋势,多学科合作显得尤为重要。疼痛管理不仅涉及镇痛治疗,还涵盖抗肿瘤治疗、营养支持、康复护理及心理干预等多个方面,是肿瘤管理不可或缺的一环。以疼痛管理为切入点,整合放疗、影像、微创等多领域资源,形成综合治疗方案,是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次CSCO大会上我所报告的疼痛管理系统,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该系统不仅关注疼痛本身,还扩展到肿瘤患者的疲乏、营养、厌食等伴随症状,通过全面的伴随诊断手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同时,通过质控手段明确治疗指征,明确多学科会诊、微创介入或镇痛治疗等治疗手段的介入时机,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病人,也为广域地区肿瘤科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展望未来,随着数字医疗的不断发展,我们期待出现更多能够高效管理院外病人的数据平台。这些平台将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患者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实时分析,为医生提供全面的患者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精准可穿戴设备的研发与应用,也将为院外病人的管理提供有力支持,通过生物反馈机制,实时监测患者状况,确保治疗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以癌痛管理为例,我们正在探索的疼痛危象传感器技术,旨在通过物理方式预判疼痛危象的发作,并自动触发镇痛棒给药,实现疼痛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提升癌痛管理的效率与精准度,为患者带来更加舒适的治疗体验。


综上所述,数字化在肿瘤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数字医疗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我们有望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在中国这片拥有庞大患者群体与丰富医疗数据的土地上,数字化医疗必将大有可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