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9月20-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在武汉国际会议中心圆满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徐
医脉通:GPRC5D是近年来继BCMA之后
徐开林教授
靶向BCMA的免疫疗法已经在MM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多款BCMA CAR-T产品在国内相继上市,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然而,BCMA靶点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BCMA在不同MM患者中的表达具有异质性,这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其次,BCMA靶点可能会受到患者体内水解酶的影响,使得一些患者在经BCMA CAR-T治疗后出现阴性复发的情况。
GPRC5D,全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C家族5组成员D,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型免疫治疗靶点。GPRC5D不受体内水解酶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靶点水解而导致的患者治疗后阴性复发的风险。靶向GPRC5D的免疫治疗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开展,GPRC5D有望在MM的治疗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同时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医脉通:目前已有哪些针对GPRC5D靶点的免疫治疗药物或疗法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药物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如何?
徐开林教授
目前,针对GPRC5D靶点的多种治疗策略,包括CAR-T细胞疗法、双特异性抗体、三特异性抗体以及CAR-NK细胞疗法,正在被各大企业和研究机构积极开发,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首先,对于GPRC5D CAR-T细胞,国内外已发表了三项权威性I/II期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包括我们中心(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在《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团队在《The Lancet Haematology》以及国外团队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相关论文。在疗效方面,GPRC5D CAR-T与BCMA CAR-T治疗效果相当。在安全性方面,我们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相较于BCMA,靶向GPRC5D的CAR-T治疗具有较低的整体不良事件和三级以上不良事件(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发生率。
除了CAR-T细胞疗法,CD3/GPRC5D双特异性抗体、CD3/BCMA/GPRC5D三特异性抗体以及GPRC5D CAR-NK细胞疗法等新型治疗策略也在积极研发中。其中,CD3/GPRC5D双特异性抗体已被FDA批准上市,而CAR-NK细胞疗法正处于临床前试验阶段。
医脉通:您如何看待靶向GPRC5D的免疫治疗在MM治疗中的地位?未来GPRC5D靶点药物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如何?
徐开林教授
GPRC5D是继BCMA之后的新靶点,由于目前尚未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因此无法明确两个靶点的优劣。GPRC5D靶点为MM等血液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对靶向BCMA的治疗无效或经靶向BCMA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因此GPRC5D在未来MM治疗领域是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存在。随着更多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积累,靶向GPRC5D的治疗策略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商业化,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徐开林 教授
博士,Ⅱ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徐州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徐州医科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主任
江苏省骨髓干细胞研究所所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江苏省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初审、终审专家卫生部及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