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SH I 黄河教授:传承与创新,血液学飞速发展的不二法门
2024-09-30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悠悠数十载,中国血液学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傲人成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最初的缺医少药,到如今的百花齐放,期间演绎了许多动人故事,正是因为有无数为中国血液学发展鞠躬尽瘁的人或团体,才能奏响这时代乐章。


新的历史时期,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湖北省医学会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近日在武汉成功举办,为中国血液学发展又添新的音符。为何我国血液学发展能如此迅速?这些年有哪些优秀成果?如何全方位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带着这些疑问,医脉通特别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河教授分享真知灼见。



溯本追源,临床需求为血液领域发展根本动力

黄河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骨髓移植中心的造血干移植疗法已有30年历史。曾几何时,中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尚处于用亲缘全相合供者阶段,而供者缺乏是当时我国移植领域的重大矛盾。我中心于1997年开始了第一例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之后在人源供者筛选和技术体系建设上成果斐然,并于2003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排异、复发以及新型供者来源问题凸显,我中心又相继开展了一系列从机制到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耀眼成绩,获得了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随着新的技术体系不断涌现,我中心的任务也更加艰巨,目前正着力于完整衔接和提高细胞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工作。我认为正是因为临床需求不断变化和科学研究不断有重大发现,血液学事业才能不断前进。


栉风沐雨,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进程终扎根中华沃土

黄河教授


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迄今已有40余年历史,历久弥新,但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有新问题出现。我中心研究的首要问题是无关供者如何筛选和应用,继而研究如何把半相合移植作为一线治疗,以及如何减少移植后患者排异和复发。目前血液学已进入新阶段,小分子化合物、大分子抗体药物和细胞治疗等都已进入到临床应用阶段,基于此,我中心正考虑挖掘关键通路和靶点,不断提高细胞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整个过程的体系建设,并最终实现更加优化的临床疗效,更加前沿的科学技术应用,以及更加重要的基础研究突破的目标。


优势尽显,中国特色移植方案获广泛认可

黄河教授


如何有效整合细胞免疫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对于提升临床效果至关重要,但该过程面临诸多难点。我中心利用CD7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做移植预处理,使患者达到半相合供者造血重建,并且能使CD7 CAR-T在体内长期续存,避免复发。该工作结果表明CD7 CAR-T在移植预处理和避免GVHD复发方面表现良好,并且大大改善了患者生存。相关结果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之后,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目前细胞治疗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公立医院的发展也已达到新的高度,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血液学领域定能不断推陈出新,更好地服务患者。


成果斐然,浙一经验为血液学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黄河教授

目前细胞免疫治疗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中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型细胞免疫疗法的探索,如CD19/CD22双靶点CAR-T、通过PD-1基因定点整合CAR-T等,临床表现喜人,相关结果已发表于权威杂志。针对目前CAR-T个体化制备导致患者需要漫长的等待期及高成本的问题,我中心在提高CAR-T通用性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新型靶点方面,我中心进行了CD7和GPRC5D等靶点的探索,成果喜人。此外,新型临床体系的建设,造血干细胞移植一体化体系建设等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后者部分成果已发表于《新英格兰》等杂志,该方案科学性及临床价值已得到彰显。


砥砺前行,血液学科建设发展需多管齐下

黄河教授


首先,学科建设如何定位至关重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目前正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作为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将承担代表中国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模式的重任。我们科室已达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共识,即作为国家医学中心血液团队,我们承担着历史使命和责任,要在中国血液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学科发展需要不断的传承和创新。血液学是最早及广泛应用先进科学技术的领域。因此我们近年来紧紧围绕临床关键科学问题,在新技术对于临床应用的推动上做了很多努力。从20世纪90年代末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到新的体系建设,再到细胞免疫治疗,以及细胞免疫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融合,我们在不断探索一条创新之路,其最终目的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为临床提供更好的医疗模式。


另外,基础与临床融合非常关键。临床问题首先要转化成关键的科学问题,在科学问题上与基础团队紧密合作,进而能够从机制、靶点、通路等角度得到更好的解答。这种模式能够使整个临床的创新工作获得显著提高,并在基础研究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此外,人才队伍的建设不容忽视。要建立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其具备精湛的临床技术,而且需要其在科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转化方面有强大的实践能力。近年来我们在队伍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年轻医生的培养,临床和基础研究团队融合、创新模式的探索等。


最后,在我国血液学领域目前已经走在国际前沿的背景下,要更加关注国际交流合作。我们正不断拓展年轻医生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能力,包括查房、线上讨论、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以及在国际会议报告和发表成果等。值得一提的是,一流医院也是国际患者向往的医院,这里吸引了来自海外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患者就诊,我们在帮助国际患者的同时,也使团队得到了更好的锻炼。


继往开来,中国血液学工作者应勇当时代弄潮儿

黄河教授


在前辈的带领下,中国血液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包括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三氧化二砷的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建设以及精准诊疗等,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在血液学领域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我中心也在努力进行学科建设,不断奋斗。我们团队自90年代末开始开展无关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针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体系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优化,成绩喜人。目前生命科学技术领域新技术如多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技术等使血液学科的发展有了巨大动力和可能性,我认为在新的时代节点上,传承和创新将是血液学发展的关键词。


我国血液学领域已发展到新阶段,有了新起点,也即将开始新征程。我认为这届大会是中国血液学从传承到创新,从现在走向未来的一次大会。期待全国的同道在血液学的新技术、新体系以及突破性的临床工作上取得更多的成绩。


小结


传承,传的是前辈对血液学领域执着求知的精神;创新,创的是血液学飞速发展过程中对疑难问题的突破。二者相互交织,最终构成了中国血液学发展的主旋律。以临床需求为引,将临床问题转变为科研问题,深入探讨背后的机制并最终深刻解决问题,这是浙一模式为中国血液学提供的宝贵经验。在血液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血液学同道应加深交流,勠力同心,让中国血液学事业更进一步,让更多血液疾病患者获益。


1727676787503012.jpg

黄河 教授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骨髓移植中心主任

浙江大学血液学研究所所长

干细胞与细胞免疫治疗浙江省工程中心主任。

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

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华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务委员

亚太国际骨髓移植组织国际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

欧洲骨髓移植组织国际学术委员会委员

亚洲细胞治疗组织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主要研究方向为干细胞基础研究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细胞免疫治疗前沿技术与转化研究。先后于2003年及2015年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作为负责人承担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等27项,以通讯作者在Nature、NEJM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83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15项,授权发明专利19项。近5年在国际大型会议担任主席、特邀报告和口头报告百余次。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内首部CAR-T细胞治疗学专著《CAR-T细胞免疫治疗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研究生《血液内科学》教材,参编著作及教材11部。任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权威杂志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iology of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Journal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编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