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CSH | 难治性CMV感染不再无解?张晓辉教授揭秘前沿疗法与治疗挑战
2024-09-27 来源:医脉通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9月20日-9月22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于武汉顺利召开。会议现场,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晓辉教授接受采访,分享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难治性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治疗挑战及选择。



医脉通:近年来,中国在CMV感染的诊断、预防及治疗中取得了较多进展,但HSCT后难治性CMV感染的患者预后仍较差,CMV病的发生率较高。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在当前的临床实践中,HSCT后难治性CMV感染的治疗还面临哪些挑战?这些挑战如何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张晓辉教授


中国在HSCT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换道超车,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移植的例数持续攀升。随着技术体系的不断成熟与应用的深化,HSCT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挑战悄然浮现——移植后的感染问题,尤其是CMV感染。尽管医学界在治疗感染方面持续探索与努力,但针对CMV感染,目前尚缺乏一套普遍高效、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案,现有治疗手段往往面临疗效有限的困境。由于造血重建和免疫重建低下,患者极易成为CMV感染的易感人群,进而发展为难治性CMV感染。


难治性CMV感染不仅直接导致骨髓抑制,严重影响造血功能的恢复,治疗所需的抗感染药物还可导致重要脏器的损伤,如肾脏损伤乃至功能衰竭等,构成了治疗过程中的重大障碍,不仅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还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与预后,成为了HSCT领域亟待攻克的难关之一。面对这一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力度,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寻找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手段,以期在未来能够彻底打破这一困境。


医脉通:近期有哪些新药或新疗法在治疗HSCT后难治性CMV感染方面展现出了潜力和希望?这些新药相比传统药物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张晓辉教授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医疗领域的深刻变革,一系列创新的治疗药物及前沿疗法正源源不断地涌入临床,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治疗选择。其中,以马立巴韦为代表的新兴药物,在CMV感染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展现出可观的治疗潜力与广阔前景,这些新药相较于传统治疗手段,在疗效上实现了提升,特别是在应对难治性CMV感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药的出现,不仅仅是治疗手段的简单更替,更深层次地触动着我们对疾病本质的理解与探索。除了直接关注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外,研究者们还致力于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例如,针对CMV感染:病毒株是否发生了变异?其基因结构是否经历了突变?以及这些突变是否涉及到了特定的基因点位,从而导致了治疗上的难点?这些问题的解答,对于我们精准理解难治性CMV感染的发病机制、制定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难治性CMV感染一直是临床治疗的棘手难题,传统治疗手段难以奏效。然而,随着新药的问世,这一困境正逐步得到缓解。新药的出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治疗时代的大门,为难治性CMV感染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医脉通:近年来,过继免疫疗法成为CMV感染防治的新思路。能否请您简单分享一下您和团队在CMV感染与移植后免疫重建、过继免疫疗法治疗难治性CMV感染方面都进行了哪些探索?


张晓辉教授


当前,我们团队致力于过继免疫疗法在CMV感染治疗领域的探索,尤其是过继转移供体来源的CM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MV-CTL)在难治性CMV感染的治疗中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成效。难治性CMV感染患者在移植后免疫重建过程中,特异性CTL严重不足,而这正是过继免疫疗法大显身手之处。我们团队携手其他团队进行了详尽的前瞻性研究以及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一致表明,CMV-CTL不仅高效且安全,更在长期随访中巩固了其治疗难治性CMV感染的地位。这一创新疗法的问世,无疑为CMV治疗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展望未来,我们期待能够在此基础上,颠覆传统抗病毒治疗的框架,融合中国特色,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治疗体系。


医脉通:鉴于当前难治性CMV感染的挑战,您认为未来对于CMV感染的管理还有哪些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张晓辉教授


我认为有两大层面:预防与治疗。在预防维度上,难治性CMV感染往往由于患者免疫功能的缺陷,使得感染难以被有效遏制。目前,尽管医学界致力于探索各类预防措施,但尚未能达成一个明确且普适的解决方案。尽管来特莫韦等药物的问世为患者带来了一线曙光,降低了感染风险,但在治疗过程及结束后,仍不乏CMV感染或转为难治性感染的案例。而在治疗角度,深化探索与革新显得尤为重要。新药研发的加速推进,过继免疫疗法的探索,以及已步入临床试验阶段的综合治疗方案,都为我们点亮了希望之灯。


进一步深挖难治性CMV感染的根源与应对策略,还需双管齐下:一是深入机制研究,为精准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强化临床研究,特别是开展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评估新药及综合治疗策略的疗效与安全性,确保每一份治疗方案的提出都能为患者带来实质性的益处。


1727428564820203.png

张晓辉 教授

主任医师 二级教授 博士/后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科、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应用学组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血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兼理事长

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重点项目等

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重点项目等;牵头/执笔中国专家指南/共识28部,主编血液领域专著5部,国家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项,第一/通讯发表SCI 论文129篇Nat. Immunol, J Hematol Oncol, Lancet Heamatol, Blood, Nat. Commun, Leukemia,等, 获“国之名医·卓越建树”称号;以第一完成人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以共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2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