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医学的浩瀚星空中,血液学领域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充满着无限的奥秘与挑战。而淋巴瘤的研究与诊疗,则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一代代血液人一直致力于淋巴瘤的研究与诊疗,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期望能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福祉。
近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血液学学术会议在武汉顺利举办。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接受采访,分享选择淋巴瘤方向的个人经历、转化医学中心和淋巴瘤亚专科的发展以及多组学在诊疗中的应用等内容。
恩师引领定方向,迎难而上勇开拓
赵维莅教授
在我的医学征程中,恩师的引领如同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我选择淋巴瘤研究方向,源于在法国读博士时,我的法国老师让我深切感受到淋巴瘤研究对血液病患者健康的重要性。回国后,陈竺院士和陈赛娟院士鼓励我投身淋巴瘤的临床研究,当时我欣然接受了这一挑战。然而,起初的道路充满艰难,瑞金血液科早期每月接收的淋巴瘤患者屈指可数,治疗方案也处于早期临床应用阶段,众说纷纭。在面对这些困难时,我曾有过知难而退的想法,但两位陈院士当年在困难情形下坚持研究的精神鼓舞着我,我决定迎难而上,开展开创性工作。此外,王振义院士、沈志祥老师的关心以及陈国强院士在基础研究上的指导,都给予了我巨大的支持。在四位院士的关心指导下,我和团队在淋巴瘤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传承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困难的强大动力,团队的齐心协力也是攻克淋巴瘤的关键。
转化医学启新篇,造福患者为理念
赵维莅教授
转化医学理念是瑞金血液的标志性理念,王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写信给国家领导,希望转化医学能造福更多血液病患者。从转化医学中心的初建到正式启用和验收,可谓十年磨一剑。王院士、三位陈院士和沈老师倡导的治病救人理念,以及因病施治的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瑞金血液人不断前进。
淋巴瘤科勇创新,精准诊疗获成果
赵维莅教授
淋巴瘤亚专科的发展离不开前辈的支持和团队的齐心协力,这也是瑞金血液亚专科发展的一个缩影。淋巴瘤作为血液系统肿瘤,异质性高,种类繁多,且每个患者的情况各异,因此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为了深入了解疾病,我们团队利用转化医学中心对患者进行多组学研究,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梳理出每个患者与疾病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我们将这些高通量、高技术含量的方法进行精简,形成了临床可使用的简易分子分型,为患者寻找更特异的靶向治疗方案。
针对NK/T细胞淋巴瘤,我们通过机制研究发现了代谢免疫的核心靶点,开展抗代谢免疫的联合靶向治疗。原本生存期仅数月的Ⅲ/Ⅳ期患者,经此治疗后,目前2年总生存(OS)率超过80%1。对于
多组学赋能诊疗,协作共进展新篇
赵维莅教授
多组学方法是我们研究的重要部分。MICM分型通过形态、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来获取患者的特殊分子表型,而多组学方法使其更强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蛋白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根据不同淋巴瘤类型发挥着不同作用,联合病理和放射组学,通过人工智能(AI)优化精准治疗方案。从瑞金血液层面,我们将转化医学理念贯彻到每个亚专科治疗方案中,同时在护理、医患沟通和患者人文关怀等方面做更多工作,形成更全面的诊治体系。在血液病诊断和治疗飞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通过多组学信息与临床结合形成数据库,希望借助AI为患者治疗前预测和实时调整治疗提供帮助。此外,一个学科的发展与全国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在许多疾病中开展全国多中心协作,为制定中国诊治方案奠定基础。最近一年,中国专家在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两篇文章,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医院在出凝血治疗和细胞治疗方面的创新技术,都为我们增添了信心,成为我们不断奋斗和进步的动力。
传承创新铸辉煌,未来发展期新颜
赵维莅教授
传承和创新是瑞金血液的传统,也是我坚信的理念。我感恩前辈、老师和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认为在共同协作的环境中应追求更多创新。我相信,在优秀传统和科学方法的引领下,中国血液学必将在国际前沿领域取得更好的发展。全国血液学会议是每一位血液人期待和向往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汉韵华夏,血脉相承”充分体现了尊重传承、协同创新的理念。传承优秀传统和学识,必将成就中国专家的优秀成果。通过全国年会这个窗口,中国专家将精诚合作,共同进步,在国际上展示中国智慧!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