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于9月13日-1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这是一场汇聚全球智慧的学术盛宴,是医学研究者们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前沿诊疗策略、交流经验的高质量舞台。会议现场,医脉通特别邀请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志铭教授接受采访,分享外周T细胞淋巴瘤领域的新进展以及团队的研究成果。
医脉通:在今年ESMO大会上,您和团队的一项关于复发/难治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研究入选了今年ESMO大会的mini oral部分,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项研究的主要结果?
李志铭教授
这项前瞻性、单臂、开放标签、多中心的I/II期临床研究,专注于评估米托蒽醌脂质体与西达本胺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截至2024年3月10日,研究共纳入了21例R/R PTCL患者,其中I期9例,II期12例。患者群体具有代表性,中位年龄为49岁,大多数患者处于疾病晚期,且有较高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研究中难治患者和复发患者的比例也体现了治疗的挑战性。在疗效评估方面,16例患者至少完成了一次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结果显示,总体人群的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56.3%,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31.3%。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II期患者中,ORR更是高达75%,CR率达到了37.5%。这些数据不仅令人鼓舞,也预示着该联合治疗方案在治疗R/R PTCL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外,中位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尚未达到,这意味着患者可能享有更长的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
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中最常见的3-4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主要表现为血液学毒性,但这些毒性反应均在可控范围内。具体来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66.7%,白细胞减少为52.4%,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为42.9%,血小板减少症为23.8%,贫血为23.8%。值得庆幸的是,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脏不良事件,这进一步证明了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西达本胺的治疗方案在治疗复发或难治性PTCL方面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可控。这一发现为R/R PT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并为未来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期待这一联合治疗方案能够为更多的PTCL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
医脉通:在复发/难治性PTCL领域,近年来有哪些创新疗法或技术突破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前景?这些新疗法相比传统治疗手段有哪些优势?
李志铭教授
在精准医疗的大背景下,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治疗正逐渐从“一刀切”的传统方案转向个体化治疗策略。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深入理解PTCL的分子生物学特性,从而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靶向药物已成为PTCL治疗的新趋势。例如,HDAC抑制剂、PI3K抑制剂和JAK抑制剂等药物,它们通过干预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路径,显示出对PTCL的治疗效果。GUIDANCE-03试验的初步结果令人鼓舞,与CHOP方案相比,CHOP联合靶向药物(CHOP+X)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R)约30%,并在无进展生存期(PFS)上展现出获益趋势,同时安全性整体可控。
免疫治疗在PTCL领域的探索也逐步深入。尽管PD-1单药治疗在PTCL中的疗效一般,且存在肿瘤超进展的风险,但联合化疗的策略可能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双特异性抗体药物在初期数据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展现出一定的治疗潜力。CAR-T治疗作为一种革命性的细胞疗法,在PTCL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对特定靶抗原选择、CAR-T自相残杀效应、免疫不良反应等问题的进一步解决和改善,预计CAR-T治疗将在PTCL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
PTCL未来的治疗正朝着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和临床试验的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PTCL患者将迎来更多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存预期。
医脉通:本次ESMO大会上您还关注了PTCL领域的哪些将对临床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研究?
李志铭教授
本次会议关于PTCL领域报道,还有另一项研究在针对复发或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RR aNHL)患者包含PTCL患者治疗探索中,一项临床研究(NCT05299164)采用了单臂、开放、3+3剂量递增的设计,以评估吉西他滨,长春瑞滨、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或部联合利妥昔单抗方案治疗RR aNHL临床研究。该研究共设定了米托蒽醌脂质体四个剂量水平:16、18、20、22 mg/m2,在剂量递增阶段,16、18、20 mg/m2剂量组各纳入了6例患者,每组均有1例出现了剂量限制性毒性(DLT),表现为IV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超过7天。在疗效评估方面,所有患者的ORR达到了66.7%,CR率为50%。特别是在18 mg/m2剂量组中,患者的疗效尤为显著,ORR高达83.3%,CR率为50%。此外,不同亚型的淋巴瘤患者也显示出了良好的响应,例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ORR和CR率均为71.4%,T/NK细胞淋巴瘤的ORR为63.6%,CR率为36.4%。目前,该方案以米托蒽醌脂质体18 mg/m2作为II期临床试验的剂量,以进一步探索该治疗方案在RR aNH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这一推荐剂量的确定,为未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有望为RR aNHL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在本次展示中,针对肿瘤疫苗——EBV mRNA疫苗(WGc-043注射液)在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探索性研究数据,共有7位EBV阳性的复发难治性的NKTCL患者参与了这项治疗。研究结果显示,ORR达到了42.86%,疾病控制率(DCR)为57.14%。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3级或以上的不良事件,这表明WGc-043注射液具有出色的耐受性,其安全性为患者的良好预后提供了有力支持。在NKTCL患者群体中观察到的治疗效果,提供了充满希望的临床益处的初步迹象。然而,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发现,并全面探索该疫苗的潜力,可能有必要开展更大规模的研究。我们期待着通过未来的研究,能够为NKTCL患者带来更加明确和有效的治疗选择。
李志铭 教授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淋巴瘤联盟副秘书长、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