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青岛乳腺疾病大会丨葛睿教授:强化RWS与RCT的研究互补,同步解答临床中的实际问题
2024-09-13 来源:医脉通

第十届青岛乳腺疾病大会暨第八届“琅琊论剑”专题会于9月5日-8日在青岛隆重举行。本次会议汇聚了国内外乳腺疾病领域的顶尖专家和学者,旨在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会议内容涵盖乳腺癌的早期筛查、治疗新进展以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等热点话题。与会者通过主题演讲、专题讨论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乳腺疾病的防治新思路。


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葛睿教授畅谈乳腺癌HER2靶向治疗药物的发展现状与相关真实世界研究的进展。



医脉通:HER2作为乳腺癌领域应用最早且广泛的靶点之一,目前已有了包括抗HER2单抗、小分子TKI、ADC等多种治疗方式,能否请您谈谈目前靶向HER2的药物如何影响临床实践?


葛睿教授:近20年来,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一的曲妥珠单抗时代,到多种传统单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以及抗体药物偶联物(ADC)类药物的不断涌现,极大改变了临床实践。


无论是早期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还是晚期的一线治疗,以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单抗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都有大量的循证证据支持,大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验证了这些药物在提高早期患者整体治愈率和晚期患者生存期方面的显著作用。例如,曲妥珠单抗联合帕妥珠单抗的“妥妥组合(HP)”以及联合TKI的方案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曲妥珠单抗仍然可以被视为抗HER2治疗的基石药物。此外,曲妥珠单抗的内涵也在不断延伸。除了原研的曲妥珠单抗外,还有一些生物类似药和FC段改构的药物逐步开发,如国内的伊尼妥单抗马吉妥昔单抗等,这些药物为临床提供了更多选择。


TKI药物最初的代表是曾作为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二线治疗的标准药物拉帕替尼随着更多新型TKI的出现,临床实践中有了更好的布局。以中国原研的吡咯替尼为例,通过系列的III期研究,验证了其在晚期二线治疗中相对于拉帕替尼的优效性;同时,吡咯替尼还挑战了HP双靶治疗在早期新辅助和晚期一线治疗中的地位。此外,奈拉替尼在早期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后的强化治疗领域,以及晚期一线和二线治疗中也展现了相应的优势。通过药物管理方面的共识和临床经验总结,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覆盖性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ADC类药物因其独特的药物机制和结构,被誉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魔法子弹”。最初,ADC类药物在晚期后线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疗效。以恩美曲妥珠单抗(T-DM1)和德曲妥珠单抗(T-DXd)为代表的ADC药物已经成为晚期二线治疗的优选药物。未来,是否可以进一步挑战晚期一线治疗适应证,与现有的HP或曲妥珠单抗+TKI的双靶组合进行头对头对照研究?我个人十分期待。在早期治疗中,尤其是对于新辅助治疗效果欠佳的non-pCR患者,T-DM1通过KATHERINE研究显示了其在辅助阶段治疗中的显著疗效。T-DXd也在积极开展与T-DM1的头对头对照研究,期待这些研究结果能尽快回答临床关切。


总体而言,无论是单抗、TKI还是ADC类药物都有相应的临床证据支持。临床实践中,我们应基于患者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抗HER2药物,以实现最大化、最优化的诊疗设计。


医脉通:相对于RCT,真实世界研究(RWS)有哪些特点?目前在抗HER2药物领域,有哪些探索方向值得关注?


葛睿教授:对于抗HER2类药物的真实世界研究,我的关注点并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研究。更多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要发起这样的研究?它试图回答的临床问题是什么?


RCT通常告诉我们某个药物或策略的优效性,然而,当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参考RCT的证据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可能会发现实际疗效并不及RCT的结果,甚至会观察到新的不良事件(AE)。在实际应用中,这些临床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包括不良反应谱和新临床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的不对称。


在抗HER2领域,当前的热门话题包括ADC类药物的优劣比较,但由于缺乏直接的头对头研究,我们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在临床治疗中,比如在二线治疗中选择T-DM1或T-DXd后,后续治疗的最佳选择是什么?目前也缺乏直接的临床证据。在这种情况下,RWS可以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临床策略指导。通过RWS研究中不同治疗方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数据,我们可以更好地为具体患者制定治疗决策,从而在疾病进展后实现更好的控制。


因此我认为在HER2阳性患者中,RWS研究能够揭示新型药物治疗后的临床热点和难点问题,包括不良反应谱和患者报告结局(PRO)等生活质量数据,这些都是RCT研究可能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也是对RCT研究的有益补充。


医脉通:真实世界研究是药物进入临床实践后面临的“大考”,是检验药物综合效果的“金标准”,在您看来,国内真实世界研究有哪些方面欠缺?未来发展应该从哪个方向发力?


葛睿教授:在最近的国际大会中可以看到,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研究者们展示了许多出色的研究成果。其中便包括了一些非常新颖的RWS设计。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患者基数、越来越好的药物可及性以及医保覆盖的不断完善


我曾举过一个例子,类似于当前非常热门的电动汽车,它可能会展示其加速度和自动驾驶能力,但真正的考验是在真实而复杂的交通环境中,它是否依然能实现其宣传中的智能驾驶甚至替代人工驾驶的目标。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在RCT中,研究对象通常是经过严格筛选的理想化患者,他们的生活质量较高,前期治疗也较为规范。然而在真实世界中,患者可能有合并各种基础疾病,前期治疗也不一定规范。在这种背景下,通过RWS研究总结这些拥有复杂临床特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优化策略,有助于对临床医生提供最大化和最清晰的指导。


目前,我们也发起了一些研究。例如,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在抗HER2领域开展的吡咯替尼联合长春瑞滨的探索。既往指南推荐在晚期一线使用卡培他滨联合曲妥珠单抗,而吡咯替尼在晚期二线的标准地位确立后,是否适合与卡培他滨跨线联合使用在RCT研究中存在争议。我们提出的替代方案是联合长春瑞滨的双口服药物方案,并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这一组合在晚期二线患者中的抗肿瘤活性。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RWS设计的几个关键:首先,要找出治疗中的难点和热点;其次,进行多中心联合研究;第三,设计合理的临床研究方案;第四,采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并与现有标准治疗模式进行比较。RWS研究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还能指导更好地发起大型RCT研究,解决临床实际诊疗中的问题。


image.png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