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内镇痛泵是指通过导管直接将镇痛药物注入鞘内(蛛网膜下腔)发挥镇痛作用的装置,应用其可将阿片类药物等直接送达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安全有效地为顽固性疼痛患者进行镇痛治疗,被誉为癌痛治疗的"终极武器"。为进一步了解鞘内镇痛泵相关内容,医脉通特别邀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孟秀丽教授进行专访,详述了鞘内镇痛泵治疗的优缺点等。孟教授表示,鞘内镇痛泵可将镇痛药物直接输送至“目的地”,药物剂量仅为口服剂量的1/300,从而显著降低了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并明显提高镇痛疗效。
医脉通:鞘内镇痛泵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晚期癌痛治疗的最优策略,被认为是对抗晚期癌痛的"终极武器"。请您简单介绍下,鞘内镇痛泵治疗,其可分为哪些类型,不同类型的鞘内镇痛泵各有哪些优缺点?针对不同癌痛患者,应如何选择鞘内镇痛泵类型?
孟秀丽教授:
鞘内镇痛泵(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 IDDS),又称中枢靶控镇痛输注系统植入术,是很多人寄予厚望的一种癌痛治疗手段。其可以直接将阿片类药物输送到起效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发挥作用。
鞘内镇痛泵可分为半植入式鞘内镇痛泵和全植入式鞘内镇痛泵。
半植入式鞘内镇痛泵的优点是比较经济实惠,医保可部分报销,普通老百姓都能承受,但镇痛泵需要通过蝶形针穿刺与皮下输液港连接,而且外部还有一个注药袋,相对容易感染,这边给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避免或减少感染发生,可每半个月更换一次注药袋。
全植入式鞘内镇痛泵的泵体和注药袋等全部在体内,后期护理相对简单,且能够满足精准输注的要求,但是其费用较高,医保不能报销,并非每位患者都能用的起。
对于鞘内镇痛泵的选择,通常预期寿命<3个月的患者考虑半植入式鞘内镇痛泵,预期寿命>3个月的患者选择全植入式鞘内镇痛泵。
医脉通:鞘内镇痛泵治疗有副作用吗?请您结合临床经验介绍一下。
孟秀丽教授:
患者应用鞘内镇痛泵以后,可能还会有一些不是特别满意的地方。鞘内镇痛泵内应用的药物可能还是阿片类镇痛药物,所以阿片类镇痛药物的副作用仍然会存在。只是鞘内镇痛泵可使药物直达直接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所以阿片类药物的剂量仅仅是口服镇痛药物剂量的1/300,副作用(如便秘、呼吸抑制)明显减少,且疗效确切。
近期,我在安宁疗护病房遇到了两例老年女性癌痛患者。其中一例患者每天口服羟考酮200 mg以上,但癌痛仍无法控制,于是患者植入鞘内镇痛泵进行治疗。由于患者罹患经皮瘤,每日饮食较少,体重较轻,全身无力,因此在植入鞘内镇痛泵前我们都担心患者能否耐受鞘内镇痛泵,但考虑到这是最后的机会,患者还是选择植入了鞘内镇痛泵。在植入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食欲增加,身体状态明显改善,并且在安宁疗护病房出院。另一位患者担心植入后其疼痛仍无法减低,昏睡等副作用仍然存在,对鞘内镇痛泵一直持观望状态,直至患者病情恶化出现了发热等状况无法再植入鞘内镇痛泵。所以我想提醒大家,在有条件植入鞘内镇痛泵时,应该尽早植入,这样才有机会去滴定并进行相应调整,以得到更好地镇痛效果。
专家简介
孟秀丽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学参考报疼痛学专刊第三届编委会委员
北京市海淀区医学会鉴定专家
专业方向:癌痛,神经病理性疼痛,骨质疏松性疼痛,脊柱源性疼痛等慢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以及疑难慢性疼痛病例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治疗。注重复杂慢性疼痛病例的多学科协同、多方法、个性化施治,包括:慢性疼痛微创介入治疗(神经根脉冲射频、鞘内药物输注、脊髓电刺激镇痛术),肌筋膜触发点干针、刃针治疗,颊针治疗慢性疼痛等。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