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丨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2024-08-26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随着医药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对现代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黄疸的病证分型及选方有了改变,基于此,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牵头制定了《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阐述了黄疸的概念、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常见证候、临床治疗、疗效评定、预防调摄和转归与随访等内容。

 

一、黄疸常见症候

1.急黄

疫毒发黄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B02.08.09.01.05)

主症:①发病急骤;②身黄如金;③神昏谵语,烦躁抽搐;④高热烦渴;⑤小便黄赤短少

次症:①胁痛腹满;②恶心欲呕;③鼻衄便血;;④肌肤瘀斑。

舌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弦滑或数。

 

2.阳黄

热重于湿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B02.05.04.01.02.02)

主症:①身目俱黄,黄色鲜明;②发热口渴;③心中懊恼;④小便短少黄赤。

次症:①脘腹胀满;②恶心呕吐;③纳呆少食;④大便秘结。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湿重于热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B02.05.04.01.02.01)

主症:①身目俱黄,不如热盛者鲜明;②头身困色泽重;③小便黄浊。

次症:①脘腹痞闷;②纳呆呕恶;③口干不欲饮;④大便黏/溏滞不爽。

舌脉:舌质淡红或偏红,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

 

胆腑郁热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B04.02.02.01.02)

主症:①身目俱黄,黄色鲜明;②上腹、右胁痛引肩背;③身热不退或寒热往来;④小便黄赤。

次症:①口苦咽干;②恶心呕逆;③大便秘结,甚则色白。

舌脉:舌质红,舌苔黄燥,脉弦数。

 

3.阴黄

寒湿阻遏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B02.03.02.01.03)

主症:①身目俱黄,色泽晦暗;②神疲畏寒;③纳呆少食。

次症:①脘腹痞胀;②口淡不渴;③便溏。

舌脉: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

 

瘀积发黄证(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B02.10.01.06.03)

主症:①身目黄染,肤色暗甚则黧黑;②胁下癥晦块,刺痛拒按。

次症:①面颈胸部见蟹爪纹缕;②肌肤甲错;③体倦乏力;④午后低热;⑤齿衄、鼻衄。

舌脉:舌质紫暗,边尖瘀斑,脉沉涩。

 

证候诊断: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参考舌脉,即可诊断。

 

二、黄疸的临床治疗

黄疸的治疗流程见图1。

 

 图片1.png

图1 黄疸的治疗流程图

 

1. 急黄

疫毒发黄证。治法:清热退黄,凉血开窍。主方:千金犀角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2. 阳黄

热重于湿证。治法:通腑泻热,利湿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味。

 

湿重于热证。治法:利湿化浊,清热退黄。主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胆腑郁热证。治法:疏肝利胆,泄热退黄。主方:大柴胡汤加减。

 

3. 阴黄

寒湿阻遏证。治法:温中健脾,化湿退黄。主方:茵陈术附汤加减。

 

瘀积发黄证。治法:活血消癥,化瘀退黄。主方:鳖甲煎丸加减。

 

三、疗效评价

1. 证候疗效评价

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共4级。(1)临床痊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5%;(2)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95%;(3)有效:指数<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30%≤疗效指数<70%;(4)无效:主要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2.主要监测指标评价

可采用Child-Pugh评分,(1)临床痊愈:Child-Pugh评分达到A级以上;(2)显效:Child-Pugh评分未达A级,较治疗前下降2分以上;(3)有效: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2分;(4)无效:Child-Pugh评分较治疗前无下降。

 

参考文献
1.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黄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23).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4.32(8):639-645.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