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发布了第一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并于2005年、2010年和2018年进行了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诊断评估、分级分层、预防干预、治疗管理指南。20多年来,指南在临床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我国高血压和慢性疾病管理、基层指南撰写、临床路径制订、医保政策实施等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月11日,期待已久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表。医脉通特邀请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修订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进行专访,就“新版高血压的亮点及高血压特殊表型与特殊人群的高血压管理”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讨论,期待为广大临床医生分享个人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
医脉通:8月11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布。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新版指南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与2018版指南相比,2024版指南在特殊人群以及特殊表型患者管理方面有哪些更新?
刘靖教授:
时隔6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正式发表。本次指南的亮点较多,且进行了许多细节方面的更新。
总体上,对于新版高血压的亮点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与时俱进。这一亮点主要体现在与上一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结合了目前国内外的一些最新的临床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等),从高血压诊断、治疗、目标制定及管理等各个层面反映了当前高血压管理的最新现状,做到了与时俱进。
第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新版指南的篇幅长达98页,共引用文献765篇,包括大量的中国原创研究数据或观点(1/3文献的第一作者为我国研究人员)。其次,新版指南结合了当前我国高血压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和并发症的特征,融合了我国专家的集体智慧。新版指南修订期间,先后进行了几十场专题讨论,不仅凝聚了指南撰稿委员会的60余位专家的心血,也汇集了参与讨论的几十位专家的意见,是116位中国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极具中国特色,同时服务于中国高血压患者。
第三,兼顾教育性和实用性。首先,作为指南,我们希望其可以为高血压全流程管理提供专业的指导意见,不仅面向心血管和高血压专业医生,也兼顾广大基层医生,让其可以通过指南了解当前高血压诊疗的最新理念和动向。其次,兼顾了实操性。例如,近年来高血压领域的一些新型药物和器械不断涌现,随着临床证据的积累,部分药物或器械也得到了批准。面对这些新型药物和器械,高血压专业医生持开放欢迎的态度。在实际操作的层面,新版指南则给出了相对比较谨慎的态度。实际上,这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目前可及的资源,为国家节约资金,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同时使广大高血压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值得注意的是,与上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还进行了很多细节方面的更新,例如对高血压分级和分期的表述更为具体化和具象化。
此外,特殊表型的高血压管理是新版指南更新的一大亮点。随着血压测量手段的不断演化,以及相关设备的推广和普及,我们可以在诊室血压测量的基础上,通过诊室外血压测量来判定一些特殊表型的高血压,比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等。
除了既往非常关注的清晨高血压外,近年来夜间高血压问题也逐渐被重视。去年7月,我国学者率先发布了《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通信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刘靖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针对夜间血压的筛查、诊断、治疗和随访管理,给出了专家层面的合理建议。这些内容也在新版指南中得到了充分的引用和体现。
总体而言,新版高血压指南是在我国高血压管理几十年深耕细作的实践基础上,结合最新临床试验证据及专家经验凝练而成,引领未来高血压管理的新方向。
医脉通:根据最新指南,高血压有哪些特殊的表型?对于这些特殊表型的高血压患者,在进行高血压管理时,总体的管理思路和策略是什么?
刘靖教授:
高血压的临床表型实际上是高血压特定临床表现形式的具体概括,主要包括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等。
简单来讲,可以通过诊室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来判定患者是否存在白大衣性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等特殊高血压表型。通常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在中青年人群相对多见。对于这些特殊的高血压,新版指南中以高血压特殊表型的形式单独加以阐述。目前的监测手段比之前更加丰富,在高血压患者表型识别方面更加精细、准确,通过这些特殊表型地识别,临床医生可对患者进行更好的筛查和个性化地管理,体现了高血压领域精准管理的理念。
高血压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降低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在管理特殊表型高血压患者时,应基于患者的高血压表型和心血管疾病风险,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相关临床研究证据,来最大化地控制血压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这是也是特殊表型高血压患者管理的总体思路和策略。
医脉通:高血压是一种增龄性疾病,因此
刘靖教授:
老年高血压是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地加剧,老年高血压问题更加突出。
首先,作为一个特殊的“脆弱”的群体,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年轻或中青年高血压患者更大。因此,在进行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时,应进行更加严密的监测,包括针对血压和其他生理指标的监测,在管理过高的血压的同时,避免低血压的发生。
其次,相当一部分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多系统疾病,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治疗药物,因此需要特别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
此外,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药物或器械治疗的反应往往比中青年高血压群体更大,因此在进行老年高血压患者强化血压管理或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管控时,应避免过度治疗。
第四,在进行老年高血压管理时,除关注血压本身的特征外,还要兼顾其他伴发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伤的管理,尤其是当老年高血压合并糖代谢紊乱、脂代谢紊乱、尿酸代谢异常、肾功能不全,甚至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问题时。
以上问题均非常考验临床医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智慧,新版指南的发布为老年高血压的日常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指导和借鉴。
在临床实践中,除了老年人群收缩期高血压管理外,舒张期高血压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虽然老年高血压患者多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但单纯舒张期高血压同样存在。尽管目前在老年人群中关于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的相关研究及获益证据均不充分,但过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刚才提到的中青年高血压多以舒张期高血压为主,甚至表现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但是在中青年甚至儿童、青少年中同样可能出现类似老年人群中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对于这类患者,尤其是初发高血压的患者,往往存在明显的高压力、高紧张、高交感张力等病理生理因素。有条件者,可以结合中心动脉压等血压参数来综合判断患者的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否属于良性,同时结合伴发的其他危险因素和已知的靶器官损伤进行综合判断,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症施治,制定更加精准地管理策略。
医脉通:对于高血压合并肾脏疾病,新版指南做出了哪些推荐?
刘靖教授: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CKD)的高血压患者在进行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时,需要认真考量。近期,一些创新药物在CKD患者中展示了很好的疗效,相关研究证实其不但可以明显改善中间终点如
对于合并CKD的高血压患者,临床医生应基于指南建议和经验,选择适当的具有肾脏保护作用的药物。对于肾功能尚有储备的患者,可尽早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包括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以延缓肾功能不全的进展。对于肾功能较差的患者(如3B期后),则应特别关注延缓进展为终末期肾衰。目前的一些新型药物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如SGLT-2抑制剂或
总体而言,在临床实践中,应积极合理地进行高血压合并CKD患者的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延缓患者进入终末期肾衰的时间。
医脉通:您认为本次指南更新会给临床实践带来哪些影响?展望未来,临床医生将在哪些方面进行努力,更好地做好高血压诊疗及防控工作?
刘靖教授:
新版高血压指南地修订备受关注、备受期待。自2018版指南发布以来,在高血压领域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尤其是强化降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包括我国的原创RCT证据,因此我们有必要去调整降压治疗策略。新版指南围绕这些证据并结合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特征和管理现状进行了一些更新等,给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相关推荐。基于此,我认为新版指南定会给我国高血压的管理带来深刻的影响,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实现。
展望未来,我们临床医生可在以下方面进行努力,以更好地做好高血压诊疗及防控工作。
首先,目前我国高血压领域的整体血压控制率偏低,新指南发布后我们应该“Get with the guidelines”——“遵循指南,践行指南”,让更多真实世界的患者受益于循证的高血压管理策略。
其次,从研究角度而言,目前高血压领域仍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新技术的新应用,包括智能穿戴设备能否积累更多的证据,以用于居家、职场等状况下的日常血压监测。同时希望相关企业能积极地参与到研发中来。
此外,从血压管理策略来讲,某些特殊表型高血压的管理仍需进一步的证据积累,例如对于夜间高血压的管理,几大类降压药物之间的头对头比较中谁能更胜一筹等,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来给出明确、可靠的答案。
专家简介
刘靖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血压与 心血管代谢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血栓 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药物与器械临床试验。
作为牵头人及主要执笔人主持撰写中、英文版《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夜间 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国家卫健委《县域血脂异常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等多部共识、诊疗 规范,撰写中、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现为中国老年保健协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委员;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秘书长;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 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学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 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预防管理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心血 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 委员。兼任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血管药物治疗工作组及欧 洲高血压学会血压监测工作组委员。
现任 Journal of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Research、Clinical Hypertension、 《中华高血压杂志》、《慢性病学杂志》编委;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中国预防医学》等期刊审稿人。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