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属病毒感染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一种动物源性传染病,主要经直接接触传播,对人类构成致命威胁,病死率几乎100%。疫苗接种仍然是预防在接触者中引起这种病毒感染的基础,而病毒样颗粒、基因疗法和单克隆抗体正在成为潜在的高级治疗选择。
狂犬病疫苗的预防性应用
人类感染狂犬病毒的主要来源是被患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在这些情况下,可在暴露前和/或暴露后接种疫苗,以降低死亡率。
狂犬病暴露前预防(PrEP)是指在发生狂犬病暴露前,对有感染狂犬病风险的个体进行预防性的狂犬病疫苗接种。暴露前预防(PrEP)疫苗接种是一种安全的疫苗,可与其他儿童疫苗共同接种,也可单独接种。狂犬病PrEP疫苗给药包括肌肉注射或皮内注射,但我国目前现行规范中的程序推荐的狂犬病PrEP程序为:在第0、7、21 或28 天分别肌内注射1 剂疫苗,尚无皮内注射的推荐。
狂犬病暴露是指被狂犬、疑似狂犬或者不能确定健康的狂犬病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黏膜或者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接触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唾液或者组织。罕见情况下,器官移植和气溶胶吸入(实验室操作狂犬病病毒含量很高的材料或进入狂犬病蝙蝠密度高的洞穴时)也可作为暴露途径而感染狂犬病病毒。规范的暴露后预防(PEP)PEP处置可几乎100%预防发病,其内容包括内容包括:尽早进行伤口局部处理;尽早进行狂犬病疫苗接种;必要时,尽早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暴露后狂犬病疫苗使用无任何禁忌,但接种前应充分询问受种者个体基本情况(如有无严重过敏史、其他严重疾病等)。PEP有多种疫苗方案,涉及不同的注射部位和注射次数,需要多次临床随访以保持适当的注射计划。
狂犬病疫苗的治疗应用
PEP的现行标准涉及
与 HRIG联合使用最多的疫苗是灭活或灭活狂犬病病毒疫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RIG)联合疫苗治疗在治疗狂犬病感染方面的有效性是公认的,特别是在暴露后及时给予。但RIG的使用存在局限性,如RIG在全球范围内的可用性,潜在的过敏反应,以及暴露后立即给药的必要性。一旦患者出现临床症状,狂犬病治疗的效果就会下降,这也强调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高级治疗选择
一种方法是使用佐剂或新型疫苗配方来增强免疫反应,佐剂可以增强免疫反应,潜在地提高疫苗效力。针对TLR7信号通路激活的新型狂犬病感染治疗是提高未来狂犬病疫苗疗效的有希望的策略。
新型疫苗制剂,如病毒样颗粒,目前正在探索其诱导更有效和更有针对性的免疫反应的能力。此外,分子生物学和病毒学的其他进展为更晚期狂犬病毒感染的潜在突破铺平了道路。
抗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可以有效应用于狂犬病的PEP,是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的发展方向,也是WHO近些年大力推荐和支持用于狂犬病PEP的新型被动免疫制剂。与HRIG相比,狂犬病毒蛋白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一种更有针对性、更精确和更及时的狂犬病治疗方法。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