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童行 共筑新篇 儿童血液淋巴瘤专场 | CSCO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系列报道
2024-08-13

聚焦学术前沿,携手共创辉煌。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专家委员会主办,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承办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 (CSCO) 第八届血液肿瘤学术大会于7月26日~28日在哈尔滨盛大召开。7月27日下午儿童血液淋巴瘤专场会议成功举办,来自我国各地的儿童血液肿瘤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娓娓而谈,对儿童白血病、淋巴瘤领域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展开了专题学术报告,并带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学术碰撞。现将儿童血液淋巴瘤专场精彩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大会致辞


烈日炎炎聚冰城,共探儿童淋巴瘤。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郝文鹏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吴敏媛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玉峰教授和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进行开场致辞。吴敏媛教授对与会专家表达了衷心地感谢,并介绍了儿童血液淋巴瘤专场会议的时间安排。刘玉峰教授表示,尽管儿科血液肿瘤相较血液肿瘤而言较为“小众”,近年来也得到了飞速发展,通过各位同道的努力,共同将儿科血液肿瘤的诊疗经验推向基层,并积极落实国家卫健委指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马军教授指出,淋巴瘤已成为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血液肿瘤,2030年中国淋巴瘤的预计发病率将与欧美国家相近。由于人口呈负增长趋势,儿童出生率不断下降,儿童血液肿瘤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马军教授表示,随着新药的不断获批上市,未来儿科血液肿瘤将会迎来更大发展。


DM_20240815112843_001.jpeg

郝文鹏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02.jpeg

吴敏媛教授 致辞


DM_20240815112843_003.jpeg

刘玉峰教授 致辞


DM_20240815112843_004.jpeg

马军教授 致辞

学术报告


01百花齐放——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诊治进展

在吴敏媛教授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鞠秀丽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沈树红教授就T-ALL的诊治进展进行了分享。根据患者的转录因子变异情况可将T-ALL进行分类。不同亚型的T-ALL患儿对诱导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而诱导治疗失败的TAL1亚型患者预后更差。近年来,儿童T-ALL的管理策略不断更新例如地塞米松用于诱导治疗、取消预防性颅脑放疗和微小残留病灶(MRD)的应用等。临床前研究显示达沙替尼可延长T-ALL的生存期,逆转糖皮质激素耐药,但早期前体T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TP-ALL)对达沙替尼不敏感。同时研究显示对于白介素-7受体(IL7R)高表达或突变的患者,JAK抑制剂或可成为此类T-ALL患者的新治疗方案,而LMO2高表达T-ALL对PARP抑制剂敏感性较高,后续临床决策时需进一步关注患者的基因特征,以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DM_20240815112843_005.jpeg

吴敏媛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06.jpeg

鞠秀丽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07.jpeg

沈树红教授 演讲


02突破瓶颈——CCLG-AML 2024多中心研究项目启动


在刘玉峰教授和北京儿童医院张永红教授的主持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郑胡镛教授介绍了CCLG-AML 2024多中心研究方案。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治愈率远低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或将成为改善儿童白血病生存的突破口。因此为改善中国儿童AML的生存情况,亟需开展全国多中心研究。基于既往CCLG-AML 2005单中心研究及CCLG-AML 2015、CCLG-AML 2019多中心研究数据,CCLG-AML 2024多中心研究于2024年1月31日启动,目前已有52家单位参加,入组了127例患儿,将根据患儿的基因突变情况和危险分层选择诱导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诱导治疗阶段,入组的患儿均接受1个周期VAH方案诱导治疗,在第2周期治疗前根据基因突变情况选择IAH等方案治疗。随后进入巩固治疗,在第1周期予MA方案,随后高危患儿给予移植治疗,低/中危患儿给予1个周期HA方案治疗及1个周期靶向药物治疗。维持治疗阶段,患儿随机接受维奈克拉(VEN)、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治疗,或VEN单药治疗。期望通过CCLG-AML 2024多中心研究,能简化AML患儿的基于基因学的靶向治疗,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VAH方案:维奈克拉、‌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IAH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高三尖杉酯碱;MA方案:米托蒽醌、‌阿糖胞苷;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


DM_20240815112843_008.jpeg

刘玉峰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09.jpeg

张永红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10.jpeg

郑胡镛教授 演讲


03精益求精——儿童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CML)的优化治疗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金润铭教授和郝文鹏教授的主持下,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宁玲教授介绍了儿童CML的优化治疗。儿童CML是一种罕见病,与成人CML相比更具侵袭性。CML的诊断包括了临床症状、体征和血液学变化,其中Ph染色体和BCR::ABL1融合基因阳性是CML诊断的金标准。此外,CML诊断时需关注流式细胞术(FCM)、二代测序(NGS)检查,并为后续一线靶向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详实的依据。关于儿童CML加速期(CML-AP)的治疗,初诊患儿建议应用高剂量伊马替尼或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作为一线治疗,而进展期患儿应基于BCR::ABL1激酶突变谱、前线治疗和合并症等因素,尽快进行TKI转换,并寻找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供者。对于大多数CML急变期(CML-BP)的患儿,强烈建议进行异基因HSCT。在接受TKI治疗的CML患儿中,治疗依从性差是导致疗效不佳和治疗失败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无治疗缓解(TFR)对儿童CML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但目前仍没有明确的CML患儿停药时机,需进一步开展研究进行探索。


DM_20240815112843_011.jpeg

金润铭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12.jpeg

郝文鹏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13.jpeg

王宁玲教授 演讲


04探奥索隐——儿童骨髓增生异常性肿瘤(MDS)诊治进展

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方建培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王亚非教授的主持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吴小艳教授介绍了儿童MDS诊治进展。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细胞减少和骨髓无效造血,易进展为AML。儿童MDS与成人MDS在遗传学和形态学上有所不同,儿童MDS更罕见,通常与遗传性骨髓衰竭综合征(IBMFS)或胚系遗传易感性相关。儿童MDS的诊断需借助细胞遗传学、NGS等技术进行鉴别诊断,并监测克隆性演变和进行家系筛查。目前儿童MDS的预后评估系统尚不完善,且对于儿童MDS的遗传易感性与临床预后的关系仍未清楚,未来仍需深入了解,以便后续建立儿童特有的评估体系。尽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儿童MDS的有效手段,但应同时尝试靶向肿瘤驱动基因的靶向药物,以增加患儿的治疗选择。


DM_20240815112843_014.jpeg

方建培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15.jpeg

王亚非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16.jpeg

吴小艳教授 演讲


05权衡利弊——大分子抗体在儿童淋巴瘤治疗中应用及展望

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学群教授和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江莲教授的主持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高怡瑾教授介绍了大分子抗体在儿童淋巴瘤治疗中应用及展望。我国每年约有42,000名儿童肿瘤患者,其中淋巴瘤约4000-5000例。儿童淋巴瘤病理类型较成人单一,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为主,生存率高但复发率也较高。近年来小分子抑制剂、抗体、细胞治疗等在儿童淋巴瘤中积极展开探索。大分子抗体如靶向CD20的利妥昔单抗,研究显示传统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可提高淋巴瘤患儿生存率。基于此研究,2020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推荐高危患儿可使用利妥昔单抗。此外,靶向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维布妥昔单抗在儿童霍奇金淋巴瘤中也显示出潜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进一步探索减少放疗剂量和PD-1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


DM_20240815112843_017.jpeg

罗学群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18.jpeg

江莲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19.jpeg

高怡瑾教授 演讲


06卓有成效——儿童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诊治进展与实践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贾月萍教授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晓霞教授的主持下,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路素英教授介绍了儿童ALCL的诊治进展,并分享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临床实践经验。目前强化治疗策略未能改善ALCL患儿的生存率,大约30% ALCL患儿出现一线治疗失败。研究表明,维布妥昔单抗单药在复发性ALCL儿童(7-18岁)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时间,且耐受性良好。另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在一线标准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克唑替尼,可提高ALK+ALCL患儿的2年无事件生存率,降低复发风险。Unecritinib是我国原研的新型多靶点小分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有效治疗复发/难治性ALK+ALCL患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在儿童ALCL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了解了ALCL患儿的分子特征,后续会进一步探索循环肿瘤DNA和NGS在儿童ALCL中的临床价值。


DM_20240815112843_020.jpeg

贾月萍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21.jpeg

李晓霞教授 主持


DM_20240815112843_022.jpeg

路素英教授 演讲


会议总结

本持着大爱鸿慈,关爱备至的理念,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汇聚于此进行学术交流,推动儿童血液淋巴瘤领域的进步。在儿童血液淋巴瘤专场落下帷幕之际,郝文鹏教授总结道,本次会议涵盖了儿童血液淋巴瘤的前沿进展、研究中心的资料总结及体会等,聚焦诊治前沿进展,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血液肿瘤患儿的诊治,提高患儿的长期生存。本次会议,在与会专家学者们的思想碰撞和深入研讨中,将有力推动儿童血液淋巴瘤领域学科与临床蓬勃发展,未来可期。


DM_20240815112843_023.jpeg

郝文鹏教授 总结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