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晔教授:启航新药时代,加速推进头颈部肿瘤新药研发进程|CSCO长白肿瘤年会
2024-08-05
关键词: 郭晔 头颈部肿瘤

 前言


头颈部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新进展主要集中在综合治疗方案的改进,免疫治疗等新治疗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抗体偶联药物(ADC)、肿瘤疫苗、表观遗传药物和核酸药物的出现也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在“2024年第十八届CSCO长白肿瘤年会”上,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郭晔教授分享了头颈部肿瘤新药治疗进展。医脉通特邀郭晔教授就头颈部肿瘤的诊疗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郭晔专家介绍.png



医脉通:近年来,头颈部肿瘤领域新药物、新方案、新疗法的探索不断。能否请您谈谈,这一领域有哪些研究进展值得关注?


郭晔教授:在过去的五到六年间,免疫治疗已成为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以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经被国内外的多个权威指南推荐用于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一线和二线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领域迎来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联合治疗策略的兴起。其中,免疫联合化疗成为常见的治疗模式,而科研前沿正不断拓宽边界,许多临床研究也在探索新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如CTLA-4单抗)的联合作用,或者免疫与抗血管生成多靶点药物(如仑伐替尼)及免疫激动剂(如ICOS激动剂)的协同作用。然而,遗憾的是,连续三个随机对照的III期临床研究未能未达预期,警醒我们需更加深入地挖掘与识别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以精准指导联合治疗策略的制定。 


与此同时,抗EGFR抑制剂与免疫治疗的强强联合,成为了另一股不可忽视的潮流。这一趋势不仅限于传统单抗,更延伸至抗EGFR ADC及双特异性抗体,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应用展现出勃勃生机。多项II期临床试验已初步验证了其积极疗效,目前,多项III期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预示着这一领域未来的无限可能。 


此外,新辅助免疫治疗正引领着局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治疗策略的创新。通过术前给予患者免疫治疗或免疫联合化疗,旨在有效缩小肿瘤体积,为后续手术、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力求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化地保护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KEYNOTE-689研究正在进行中,该研究旨在对比直接手术与术前两周期帕博利珠单抗新辅助免疫治疗在局晚期头颈部鳞癌患者中的疗效,其结果将于今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年会上公布,我们静候这一重磅研究结果的揭晓。


医脉通:头颈部肿瘤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我国的诊疗现状如何?能否请您结合临床经验谈谈,在临床实践中如何为患者推荐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期治疗获益最大化?


郭晔教授:头颈部鳞癌实际上是一大类复杂的肿瘤,涉及多个人体器官。通常头颈部鳞癌包括口腔、口咽、喉和下咽四大部位,此外,鼻腔与鼻旁窦也可能发生恶性肿瘤。针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往往被视为首选的治疗方案;而其余类型的头颈部肿瘤,鉴于多数患者在初诊时已步入局部晚期阶段,治疗策略需整合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因此高度依赖于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MDT)的紧密协作与精准施策。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头颈肿瘤专家委员会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与继续教育中心已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共同推动头颈部肿瘤MDT协作诊疗模式的深化发展。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建立起十余家示范中心,作为推动区域头颈肿瘤MDT协作的桥头堡,引领行业前行。


在头颈肿瘤的治疗领域内,个体化治疗策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仅意味着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更强调在治疗全程中,对患者及家属的情感关怀与沟通不可或缺。每位患者对于治疗结果的接受度存在差异,因此,尊重患者的主观意愿,倾听其声音,成为治疗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喉癌患者为例,面对全喉切除这一重大抉择,不同患者可能持有截然不同的态度与接受度。通过MDT诊疗模式的深入实践,我们在充分考量患者利益与个人需求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诊疗路径,力求达到最佳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平衡。


医脉通:您和团队在头颈部肿瘤领域开展了诸多研究,能否分享,您和研究团队在头颈部肿瘤治疗方面有哪些新的研究计划及进展?有哪些值得探索或关注的研究方向?


郭晔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新药Ⅰ期临床试验中心是国内领先的新药研发基地。我们的一个显著特色在于广泛吸纳众多头颈肿瘤患者参与新药Ⅰ期临床试验,这一特色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鉴于头颈肿瘤的新药研发相较于肺癌、乳腺癌等常见肿瘤类型相对滞后,我们中心自成立以来,便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在我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已建立起国内首屈一指的头颈部肿瘤新药研发平台,与众多医药企业展开合作,共同推进头颈肿瘤新药的早期研发进程。 


在研发靶点方面,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向。一是聚焦于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我们参与并主导了多个ADC药物的研发工作,包括双抗ADC和EGFR ADC。同时,我们也紧跟国际步伐,关注Nectin-4、TROP2及TFR1等前沿靶点,积极筹备相关药物的临床试验引入中国。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免疫治疗。头颈肿瘤,尤其是头颈鳞癌,是免疫治疗相对有效的肿瘤类型,然而仍有许多患者未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因此,如何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治疗,仍是一个重要的开发思路。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免疫联合策略,如STEAM激动剂与帕博利珠单抗的联合研究,以及针对抑制性T细胞(Treg细胞)的CCR8抑制剂的研究,力求取得新的突破。 


此外,基于CD3的双抗药物亦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多款基于CD3的双抗药物已在前期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我们期待在头颈鳞癌领域加速其研发进程。尽管许多研究仍处于I期或II期阶段,但通过药企、医院和医生的共同努力,我们有信心未来能够在免疫治疗、单药或联合化疗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创新的治疗组合,特别是无化疗的治疗方案,从而造福广大晚期头颈肿瘤患者。 


展望未来,一旦这些新药研发取得成功,它们还将有望应用于新辅助治疗领域,通过药物治疗缩小肿瘤,改善包括外科手术和放射治疗在内的局部治疗的强度,优化治疗策略,减少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这也是头颈肿瘤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