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琳教授:搭学术交流平台,探索消化系统肿瘤精准诊疗的破局思路 | 肿瘤精准治疗前沿论坛
2024-08-02
关键词: 沈琳 消化系统肿瘤

前言


2024年7月25日-27日,由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主办,内蒙古医科大学、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一届肿瘤精准治疗前沿论坛”暨全国癌症早诊早治培训班·暨国重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工作会议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两院院士、国家杰青及著名肿瘤研究学者和临床专家等做主旨报告,展开一场学术交流盛宴。值此盛会之际,医脉通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教授介绍大会的价值理念,并分享关于消化系统肿瘤精准治疗破局之路的见解与看法。


图片4.png




医脉通:肿瘤精准治疗前沿论坛是肿瘤精准治疗领域内冉冉升起的新星,作为大会主席,可否请您解读一下,本届论坛旨在向专家学者们传达哪些观点与价值理念?旨在为业内带来哪些启迪?


沈琳教授:以往的学术交流会议,通常仅限于基础科学家之间或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而将基础科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进行讨论的模式相对少见。因此,本届肿瘤精准治疗前沿论坛的举办,旨在为基础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搭建一个共同交流的平台,促进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为取得出突破性的进展寻找契机。通过推动从临床到实验室,再从实验室回到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模式,致力于打造基础科学家与临床医生“背靠背,心连心”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这种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合作的模式,正是未来肿瘤精准治疗的趋势所在,也是我们举办该论坛最终追求的目标。


医脉通:本届大会中,您介绍了目前上消化道肿瘤领域的治疗探索与破局思路,在您看来,上消化道肿瘤领域需要打破的是怎样的局面?我们对此进行了哪些探索?


沈琳教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综合治疗、精准治疗以及转化研究,尤其是新药的临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治疗手段远不能满足当前患者的期望和需求。


期初,我们尝试借鉴其他肿瘤的研究模式,比如通过发现并靶向特定的基因进行治疗。然而,这种单纯平移的方法在消化系统肿瘤中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我们开始深入了解消化系统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包括临床、分子特征到免疫环境等,经过全面的理解和剖析,在精准治疗的临床试验设计、实施和结果分析的各阶段,逐步提炼出可延续的共性研究线索,逐步破解临床难题。


回顾过去,从2004年至2015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许多尝试,尽管屡战屡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认识到必须将转化研究与临床研究结合成一个“链条式”的研究体系,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突破。


虽然目前消化系统肿瘤的治疗尚未取得像其他实体瘤那样的巨大突破,但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在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及其与化疗联合等方面逐步取得进展。这些研究模式也被推广应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综合治疗中,显著提高了其五年生存率及术后复发转移的防控能力。


尽管这一探索过程艰辛且漫长,但我相信,消化系统肿瘤领域的发展会越来越快,而中国将在其中做出重要贡献。毕竟,全球约50%的胃癌和食管癌患者在中国,我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重任,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当然,目前的临床问题仍然很多,这需要基础科学家和临床医生的携手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和发展


医脉通:新技术的发展往往会带来新的机遇,您认为,现阶段肿瘤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井喷式发展为精准治疗的破局提供了哪些助力?


沈琳教授:目前,国家在各肿瘤领域设立了多个重点研发实验室,包括我们的“消化系肿瘤整合防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致力于解决消化系肿瘤领域的关键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将研究成果落地临床的过程中,统一全国的治疗标准至关重要,这需要制定相应的诊疗指南。此外,研究成果不仅要在大型医院中应用,还需推广到基层医疗机构,这离不开临床医生的推广和教育工作。


在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树立示范模型。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该地区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并在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达成了一系列诊疗共识。然而,由于全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如果我们能够将内蒙古自治区最前沿的研究成果逐步推广至全国,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消化系统肿瘤的整体治疗水平。因此,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提升内蒙古自治区的消化系统肿瘤研究和临床水平,而是以此为示范,以点带面,推动全国范围内的进步。未来,我们计划在更多地区进行类似的布局,为全国消化系统肿瘤精准治疗的破局提供助力。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1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