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血液淋巴造血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传统的治疗方案仍不能满足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探索和深入,
为深化国际淋巴瘤领域的学术合作与知识交流,聚焦DLBCL最新前沿动态,进一步提升我国临床诊治水平,「Pioneer of Lymphoma Alliance」中外圆桌访谈于近期在上海举办,特邀德国明斯特大学附属医院Norbert Schmitz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刘澎教授和德国明斯特大学附属医院Georg Lenz教授,共同探讨DLBCL的精准治疗之道以及维泊妥珠单抗联合方案在DLBCL领域的治疗潜力。
大咖金句
Norbert Schmitz教授:以维泊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方案在临床应用中表现良好,在我中心一致认为Pola-R-CHP是一线治疗IPI 2-5的DLBCL患者优选方案。对于复发/难治患者,我们致力于更好地利用现有可及的治疗手段,常规使用Pola-BR作为桥接治疗,让更多患者后续顺利接受CAR-T治疗。
刘澎教授:维泊妥珠单抗的轻化疗方案相比R-mini-CHOP更少引发感染,相比R2方案可实现更深更迅速的缓解,同时安全性可控。未来我们还可能在高危患者中早线应用
Georg Lenz教授:一项回顾性分析发现,Pola-R-CHP和R-CHOEP在EFS、PFS和OS方面无明显差异,但Pola-R-CHP在安全性上更有优势,较少引起血细胞减少和感染。因此,Pola-R-CHP已经成为德国一线标准治疗方案之一,对于IPI 2-5的患者均建议优先使用该方案。期待中国也早日将维泊妥珠单抗纳入医保,惠及更多DLBCL患者。
01从临床落地实践,Pola-ZR助力老年体弱DLBCL患者实现快速深度缓解
Norbert Schmitz教授:据了解,您团队近期在EHA会议上展示了一项含维泊妥珠单抗的三联疗法治疗老年体弱DLBCL患者的研究,首先请您简单介绍该研究的背景和主要结果?
刘澎教授:既往已知老年体弱的DLBCL患者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很少接受强化治疗或参与临床试验。65岁以上患者5年相对生存率为55.2%,该人群的标准治疗是R-mini-CHOP方案,但2年PFS率只有51%[1,2]。
*R-mini-CHOP,
维泊妥珠单抗已在POLARIX研究等多个研究中证实对DLBCL有良好疗效,也已经在中国获批用于DLBCL一线治疗。我们发现维泊妥珠单抗与利妥昔单抗可协同增效[3],BTK抑制剂
于是我们启动了这项研究,使用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和泽布替尼(Pola-ZR)治疗老年体弱患者,以进一步确认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从2023年4月初到年底,研究共纳入了24例患者接受Pola-ZR治疗[4],包括4例生发中心(GCB)亚型和20例non-GCB亚型。截至目前,中位随访时间达到10.2个月,接受了6个周期治疗的患者总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CR)率均为83%,所有可评估疗效的患者均实现CR。随访至目前,CR患者仍处于缓解状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肺部感染,但均在可控范围内。该研究结果显示,Pola-ZR能够为老年体弱的DLBCL患者带来快速、深度的缓解。我们已经启动了一项前瞻性IIB期临床试验(NCT05940064),计划招募38例患者,以进一步探索Pola-ZR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Georg Lenz教授:我认为该研究使用了更新颖的组合而不是单纯的免疫化疗,获得了更好的疗效和耐受性。我们在德国也开展了一项维泊妥珠单抗+格菲妥单抗治疗老年患者的研究,近期完成了患者招募。
Norbert Schmitz教授:在探索联合方案时,安全性也是我们尤为关注的方面,Pola-ZR这一联合方案是否出现了意外的新毒性?例如对于常伴有心脏合并症的老年体弱患者群体,我们常关注BTK抑制剂可能引发的房颤等心脏毒性,这一方案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
刘澎教授:这一试验排除了患有心脏合并症的患者,在随访过程中没有发现任何心脏不良反应。
Norbert Schmitz教授:基于以上结果,您如何看待Pola-ZR相比R-mini-CHOP等其他方案?
刘澎教授:我中心曾在老年体弱人群尝试了R-mini-CHOP和来那度胺+利妥昔单抗(R2)等方案。结果显示,R-mini-CHOP可能会引起更多感染事件;而与R2方案相比,使用维泊妥珠单抗的轻化疗方案可实现更深更迅速的缓解,同时安全性可控。该方案在真实世界的尝试中也显示出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02Pola-R-CHP:重塑一线年轻高危DLBCL治疗
Norbert Schmitz教授:在IPI 3-5的患者或者aaIPI为2-3这一高危患者群体中,Georg Lenz教授曾对比了Pola-R-CHP方案与R-CHOEP的疗效和安全性。请您简单介绍下该研究及其意义。
*Pola-R-CHP,维泊妥珠单抗、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泼尼松;R-CHOEP利妥昔单抗、多柔比星、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
Georg Lenz教授:既往已知这部分患者对R-CHOP方案的疗效不理想,回顾性分析显示其总生存率仅约为50%[5]。因此,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强化对这些患者的治疗。根据MegaCHOEP研究,接受R-CHOEP治疗的患者在10年的总生存率约为70%,似乎优于R-CHOP。为了探究Pola-R-CHP方案与R-CHOEP方案孰更优,我们进行了一项回顾性分析,将MegaCHOEP研究中约120例接受R-CHOEP治疗的患者与POLARIX研究中约120例患者进行了对比[6]。在无事件生存期(EFS)、PFS和OS方面,两组无显著差异。但在安全性方面,Pola-R-CHP方案明显更优,R-CHOEP则更多引起血细胞减少和感染。基于这些分析,对于高危人群而言,Pola-R-CHP是有效且安全性良好的方案,因此在德国大多数年轻高危DLBCL中我们优先使用Pola-R-CHP。
Norbert Schmitz教授:有趣的是,我们看到Pola-R-CHP组aaIPI评分为2的患者的生存曲线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生存率在90%左右,表现确实非常出色,也很难找到替代方案。
03打开免疫治疗新篇章,双抗和CAR-T有望实现飞跃
Norbert Schmitz教授:目前对于aaIPI评分为3的患者,可能还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您认为在未来五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哪些进展,哪些治疗手段有望为这部分高危群体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Georg Lenz教授:我认为,对于aaIPI评分为3的患者的治疗,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在目前阶段,Pola-R-CHP是最佳选择,效果非常出色。展望未来,我相信双特异性抗体的引入将带来进一步的改善,目前已经有一些相关的试验正在进行,包括但不限于R-CHOP+Epcoritamab、Pola-R-CHP联合或不联合格菲妥单抗的研究。基于我们在EHA会议上看到的STARGLO数据,针对首次复发且不适合进行移植的患者,格菲妥单抗使患者的OS基本上翻了一番。我非常乐观地认为,在一线治疗中加入双抗将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结局,尤其是aaIPI评分为3的患者可能显著获益。
Norbert Schmitz教授:中国近期获批了第一个治疗DLBCL的双抗,对于高危患者群体,您会采取哪些治疗手段?
刘澎教授:过去,我们在治疗年轻高危患者时通常采用剂量密集型的化疗,并为这类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中国,格菲妥单抗已经获批用于DLBCL三线治疗,疗效已经得到了验证。如果我们在患者刚诊断时进行全面评估,我认为未来可能会更早地在高危患者中应用格菲妥单抗或CAR-T疗法,为高危患者提供更多选择。一些医生已在进行临床试验,评估一线使用CAR-T治疗极高危患者,包括IPI评分≥3的患者,以及伴有TP53突变等特定遗传学背景的患者,但目前仍在临床试验阶段。
总之,对于年轻高危的患者,我们可综合患者情况考虑一线使用Pola-R-CHP或R-CHOP,复发患者在二线治疗可以使用双特异性抗体或CAR-T细胞免疫疗法进行挽救治疗。
04小结
以维泊妥珠单抗为基础的探索为DLBC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其中Pola-ZR对于老年体弱患者、Pola-R-CHP方案对于年轻高危患者均展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随着双抗和CAR-T疗法的加入,DLBCL的治疗前景将更加广阔。
Norbert Schmitz教授和Georg Lenz教授分享了维泊妥珠单抗在德国的应用现状,高度认可Pola-R-CHP作为DLBCL一线治疗优选,同时呼吁将其纳入中国医保,以惠及更多患者
刘澎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主任
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
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
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全国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干细胞工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髓瘤分会副主任委员
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等科技奖励
Norbert Schmitz 教授
Head, Clinical Research Lymphoma, Medizinische Klinik A,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University Hospital Münster, Germany
血液学和肿瘤学中心淋巴瘤临床研究主任
Germ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
德国血液与肿瘤学会会员
German Cooperative Group for Blood and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德国血液和骨髓移植合作小组会员
European Group for Blood and Marrow Transplantation (EBMT)
欧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协会会员
American Society of Hematology (ASH)
美国血液学学会会员
European Haematology Association (EHA)
欧洲血液学协会会员
Regular reviewer fo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Blood, Lancet, Lancet Oncology, Annals of Hematology, Haematologica, Annals of Oncology
《临床肿瘤学杂志》、《血液》、《柳叶刀》、《柳叶刀肿瘤学》、《血液学年鉴》、《肿瘤学年鉴》定期审稿
Secretary and member of the steering committee of the newly founded German Lymphoma Alliance (GLA)
新成立的德国淋巴瘤联盟的秘书和指导委员会成员
Visiting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people` s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学与干细胞移植学系客座教授
chair of the T-cell subcommittee of the Lymphoma Working Party of EBMT
EBMT淋巴瘤工作组T细胞小组委员会主席
More than 400 articles i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s, 500 abstracts, 50 book chapters
在国内和国际期刊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500篇摘要,50篇书籍章节
Georg Lenz 教授
Director of Hemaology, Oncology and Pneumology at the University Hospital in Muenster, Germany
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血液科、肿瘤科和呼吸科主任
President of the German Lymphoma Alliance
德国淋巴瘤联盟主席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malignant lymphomas
研究重点是恶性淋巴瘤的分子特征
Clinically focuses on innovative trials in aggressive lymphomas both in frontline and relapse
临床重点专注一线和复发的侵袭性淋巴瘤的创新试验
Published numerous articles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such a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Science, Nature, Blood, and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and he has authored several books and book chapters.
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科学》、《自然》、《血液》杂志和《临床肿瘤学杂志》等同行评议期刊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撰写了多本书籍和书籍章节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医脉通”,版权均归医脉通所有,未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脉通”。本网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